

常熟“123”工程跑出产改工作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5-16 16:38:32
搭建1个平台 运用2大载体 聚焦3项行动
常熟“123”工程跑出产改工作加速度
本报讯(钱梦佳)绚丽精致的碳纤维四旋翼无人机、轻量便捷的复合储氢罐、高尖端的混合动力变速箱……日前,苏州市劳模工匠人才创新成果常熟展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多件来自常熟科技创新的前沿性成果吸引了现场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近年来,常熟市总工会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常熟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聚焦“3+5+2”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123”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搭建1个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常熟共建成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3家,工作室集聚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引导职工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常熟相关产业创新要素融合发展。工作室累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40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江苏省劳动模范、肖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成立10多个创新课题攻关小组,围绕设计研发、技术攻关、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超大直径常压刀盘刀具技术”“主驱动伸缩摆动系统”等8项关键技术填补了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技术空白,在国之重器上镌刻下“中国骄傲”的绚烂笔画。苏州市劳动模范、邹德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深耕汽车及零部件细分领域,勇攀科技创新高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孵化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运用2大载体,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澎湃动能。职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自2009年起,常熟市总工会已连续15年开展职工创新实践活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五小”创新活动体系,催生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项目。2023年在省总工会组织的创新成果评选中常熟7个项目榜上有名,占苏州总数的64%。南大(常熟)研究院开发的多水塘活水链水质净化工艺,是一种基于NbS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具有高效、自然、环保等优点,被应用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安徽省合肥市十八联圩等生态修复,技术应用面积超3.5平方公里,带动产值上千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效益。推动“英才培育”计划,联合常熟科技局、科协等单位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业,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开展“当产业先锋,做技术能手”专项行动,一大批优秀团队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更好地推动常熟高质量发展搭建舞台,创造条件。
聚焦3项行动,构建多方位人才培育模式。开展“育匠”行动,发挥常熟工匠学院作用,聚焦“3+5+2”产业亟需工种,面向全市职工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推动职工赋能创优,工业机器人、可编程控制器、焊接等培训班正火热进行;做强做优“吴地工匠”“常工名匠”两大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品牌,2023年常熟新增各级技能人才13488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439人,2024年计划开展市级层面技能竞赛62场次。推进“双争”行动,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为重点,引导职工“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加大工匠人才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已培育江苏工匠3人、苏州时代工匠5人、常熟工匠32人,乡镇及行业工匠200多人,覆盖到常熟所有的重点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化“助企”行动。发挥劳模工匠技术专长,通过成立劳模工匠先锋队,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帮扶活动,为企业问诊把脉,打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2020年至今累计开展活动500多次,有效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迭代升级,累计解决技术难题近2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