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春:烙笔尖上的“舞者”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张树春:烙笔尖上的“舞者”

发布时间:2019-06-24 08:43:22 来源:江苏工人报数字报

通讯员 李高祥

烙画,是一种古老悠远的艺术形式。在宝应县小官庄镇,曾经的木工师傅张树春,执着钻研烙画工艺20多年,成了远近闻名的烙画艺术家,被人们誉为烙笔尖上的“舞者”。

张树春,1967年8月出生于小官庄镇祖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徐州打工的张树春接触到了烙画。那次他下班后去书店看书,无意间看到了一本《烙画技法》,被书本里独特的工艺和作画方法深深吸引。第二天他便买了一块烙铁,利用工地上废弃的木板,对照书本,开启了烙画之旅。

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没有师傅的言传身教,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学的他,全凭自己一种超乎寻常的天赋和对烙画的执着追求,以一种惊人的毅力慢慢地摸索探究。从初学一把小烙铁在废木板上烙出简单线条,到两三年后烙出简单的小作品,张树春在几年时间里,利用打工之余,通过不断地摸索练习,终于掌握了一些技巧,根据烙笔的温度高低变化,将人物、花鸟等描绘得活灵活现,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1995年,张树春在河南商丘搞工程装修,朋友知道他有这么一项技能,便请他作一幅烙画。工作之余耗时一个多月,一幅120×240桂林山水便完成了,朋友非常喜欢。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这给了张树春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信心。于是他又买来更多美术书籍,参考烙画的技法继续学习,并尝试烙写实人物画。2000年,他烙了一幅人体艺术,先用颜料在木板画好,然后再用烙铁调低温来慢慢的烫出层次感,效果不错。自此,他开始了套彩烙画。

冬去春来,2008年正值北京奥运会之年,张树春在安徽萧县做家装,房主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无意间看到他的烙画作品,甚是喜欢,便主动让张树春给他烙画一幅大一点的作品,为其宣传。张树春应时应景,花了一个多星期烙画了一幅国宝大熊猫彩色烙画。  2008年年末,中央教育电视台去萧县拍书画专题片,这位书法家把张树春的情况告知他们,教育台的记者当天在工地看了他的作品,10天后便给他做了一次采访。

2009年至2012年,扬州电视台、安徽卫视、宿州电视台先后采访报道了他的烙画。2017年4月,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在市县美协领导陪同下参观了他的作品,感叹“烙笔生花,火木艺术”。这年4月,宝应电视台《走遍荷乡》栏目组也为其拍摄了专题片。至此,张树春对烙画更加有信心了,也坚定了继续烙画的信念,打工所挣的钱也都全部投进了烙画中,边打工边烙画也成了张树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皆是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倾尽所有去实现。

技艺要求高,付出不能少。张树春追求烙画艺术倾注了大量心血。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烙铁画,因其最初是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火上炙烤进行烙绘,古时被称为“火针刺绣”,如今的烙制工具则是利用高温碳化的原理,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烙制材料最常见的便是木板,技艺要求更高的可烙在葫芦、宣纸、丝绢上。张树春自己改进、制作烙铁,笔头像毛笔头那样,用起来比较方便,烙出的线条也更加细腻。

寒来暑往,张树春足不出户,心无旁骛,潜心创作。至目前,他的烙画作品有1000多幅,取材广泛,不仅有中国的人物山水、花鸟,还有西方的静物风景等。2017年4月,小官庄镇弘陶艺术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画展,张树春以他42幅不同题材的烙画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其中的人物肖像作品《父亲》《母亲》,让人感同身受。张树春的父母早已离世,为了表达对双亲的思恋,他烙制了这两幅画,画中的人物虽不是他亲生父母的肖像,但满满的思念之情一笔一笔烙在了观者的心里。

一幅1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树春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也最为满意的作品。张树春说,他以前也创作过《清明上河图》,用的是工笔线条画法,而这个版本则采用半写意的表现手法,难度更大。首先要把底稿用复写纸复到木板上,无法复印的地方只能自己凭手工感觉慢慢地画。刚开始烙的时候遇到很多难题,因为画面上的东西太多,要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才能达到效果。有时遇到困难,晚上睡觉都在冥思苦想,灵感来了就起床继续画,足足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烙制完成,作品中的人物、树木、桥梁、楼宇、船舶等栩栩如生,让人震撼。

如今,张树春依旧在坚持着他的烙画之路。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自己的技艺进行推广和延续,让作品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展示空间。不依靠临摹现有的作品,而是创作出自己个人的作品,将家乡的美景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