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

发布时间:2019-09-16 09:32:37


通讯员 须嘉君 记者 吴文龙

在中车戚墅堰所,有一个被大家尊称为“数控教头”的中车“高铁工匠”。30多年来,他扎根一线,把数控做到了极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他将对完美的追求注入工作之中,用匠心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常州市第二届“龙城工匠”名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就是杨余明。

中车戚墅堰所瑞泰公司精密加工车间内,车间主任杨余明聚精会神地观察员工操作,并不时给予指导。一根长长的铁轴,经过多台数控车床数道精确的操作,最后加工成为捣固车核心零件——偏心振动轴。

“在没有用数控设备前,加工这样一个零件需要一个星期时间,现在只需要一天。”杨余明说。

工作第二年攻克欧洲技术难题

1988年,22岁的杨余明成为中车戚墅堰所的一名员工。很快,心灵手巧、善于钻研的他脱颖而出,车工手艺数一数二。

在工作的第二年,他就创造了用普通磨床加工世界先进的捣固车核心零件偏心振动轴的奇迹。没有真正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很难想象这到底有多难。在欧洲,这类零件全靠数控磨床加工完成。用普通磨床加工偏心振动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杨余明硬是靠着灵巧的双手、深厚的功底和坚韧的意志攻克了这道难题。

“数控教头”是怎样炼成的

在戚墅堰所,杨余明被大家称为“杨教头”。而这“教头”之名,可不是浪得虚名!

1992年,戚墅堰所从国外引进了第一台数控加工中心,直接负责这台设备引进工作和技术文件转化的,是戚墅堰所总经理王文虎——当时的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而负责操作这台设备的,正是杨余明。

面对世界最先进的加工中心,杨余明欣喜又忐忑。这是公司第一台数控设备,和他以前操作的普通机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设备价格昂贵,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还有一道语言“难题”——设备说明书和操作界面全是英文,厂方来的技术员只会说德语。

杨余明和同事们没有丝毫畏难。看不懂说明书,就查字典;语言不通,就用手比划,寸步不离跟着技术员学操作技巧。就这样,整整一个月挑灯夜战,杨余明终于成为戚墅堰所数控操作第一人。

以精湛技艺征服“洋对手”

从业30多年来,杨余明大大小小的技能比赛参加了不少,有一次比赛让他印象深刻。

2013年,中美两国联合举办了“首届中美数控技能大赛”。年近五旬的杨余明从容接下重任,带领中方6支代表队中的一支参赛。“7个小时,要完成3个品种6个零件的加工,还要组装到位。而我们到了美国才知道,比赛的加工设备全是美国操作系统,不是国际通用的日本和欧洲系统。”杨余明回忆道。

抵达美国费城时,距离比赛只剩2天时间,既要倒时差,还要做赛前准备。6人团队连夜研究操作系统特点,调整分工与战术。

在比赛中,杨余明团队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优异成绩荣获大赛金奖,杨余明个人荣获“优秀选手”称号。他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洋对手”。

匠心传承,不遗余力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但是杨余明不这么想,他愿意把知识都传授给别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操作数控设备。如今,戚墅堰所已经有了800多名数控操作工。

瑞泰公司数控调试员蒋友强就是杨余明的徒弟。提到师傅,蒋友强言语中流露出佩服:“每次指导我们,师傅总是毫无保留,而且十分严格。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样的词汇,永远是精益求精。”

“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在“杨余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陈列柜里,一张张证书、奖状、奖杯整齐地排列着,见证着杨余明传奇的职业生涯,也镌刻着这一位奋战在生产一线30多年的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