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珍贵的武汉来信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一封珍贵的武汉来信

发布时间:2020-05-08 10:12:48

 吴光明

武汉“解封”之际,我整理资料时欣喜翻到来自武汉碧野先生的来信,一种非常时期的特别思念油然而生。目睹已经泛黄的信件,尤其是先生提到“得知你分到新房……如有机会再来如皋,当到新居拜见”时,我不禁心头一热,泪水夺眶而出。先生不可能“再来如皋”了,可他数十年前在如皋采风给我留下的印象,仍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85年4月初,碧野先生应邀参加南通市举办的“春江笔会”来到如皋县采风。

当县委宣传部长将全程陪同碧野先生采风的任务交给我时,我的心里七上八下打起鼓来:“我一个宣传部小科长,去陪同一位现代著名作家,能行吗?” “小吴,这些天就要麻烦你啰!”一见面,我怎么也没想到,碧野先生竟主动迎了上来,满脸笑容,热情招呼,并紧紧握住我的手,一下子就让我那“扑通扑通”的心平静了下来。接下来, 只要有空闲时间,这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就与我们聊天。宿舍里、餐桌边、田埂上,如皋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我们的家庭、父母、孩子等等,天南海北、无所不涉。聊得高兴时,他还与我们称兄道弟,解开衣领、卷起袖子,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起来,没有一丁点儿大作家的架子,本色得就像一个朴实无华、憨态可鞠的农民。

采风开始了,碧野先生身着中山装,口袋里随时随地揣着笔记本、挂着钢笔,   从机关到工厂,从城镇到乡村,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刮风下雨,总是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奔走在如皋15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考虑到老人家已步入古稀之年,我们想让他中途休息一两天,可他不但不同意,有时还要起早带晚。那时,农村公路屈指可数,不少地方连小轿车都难以通行。一次,去农村采访养鸡专业户,还有一里多路,驾驶员怎么也开不进去。“不要麻烦了,我们下车走!” 说着,老人家就下了车。

可天刚下过雨,道路泥泞,途中还得翻越一道河沟, 只见他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  走走歇歇,  谁去搀他都不要。到达养鸡场后,他一屁股瘫坐在凳子上。大概是太劳累了,后来碧野先生回到武汉家中就病倒了。他来信告诉我:“我因病已住院两月,目前病情已有好转。请释念。近日写了几篇有关如皋的文章,将陆续发表。” 不久,我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了先生的一篇散文《如皋好》。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给如皋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字里行间渗透了一位老作家为时代高歌的无限激情。

“我们采访人家已经是麻烦了,不能再增加人家的负担。”碧野先生时时处处严于律己的高尚人格让人佩服。采风期间,热情好客的主人常常早已备好了饭菜,可任凭他们怎么挽留,先生总是坚持回县招待所就餐。好多次等他回到招待所,饭菜早已凉了。在闻名遐迩的花木村采访,村支书见他非常欣赏如皋“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特色盆景,便挑选了一盆价值不菲的五针松盆景说:“老人家,带回去做个纪念吧!”  “不行、绝对不行!再说我也不会养花,养死了多可惜!”他连忙拱手作揖婉言谢绝。他甚至连县里想送他一点如皋土特产都表示不肯要,而是自己和一同来如皋的夫人杨静到街上买了一大堆礼品准备带回去。

回武汉前的晚上,碧野先生夫妇徒步来到我家,说我这些天辛苦了,来看看我们一家。毫无准备的我连忙招呼:“不好意思,不知二老要来!”随后拿出如皋土特产董糖招待他们。“准备什么呀,这不挺好啊!”接下来,老两口亲切地与我们交谈起来:“家里几口人?父母身体好吗?爱人做什么工作?……”俨然是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临了,先生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撕下一页,然后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他们的家庭住址:“碧野  杨静: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号”,写完将纸条递到我的手中:“以后有机会到武汉我们的家中作客!”

然而,遗憾的是碧野先生健在的二十多年里,或因交通不便且相隔千里,或因工作繁忙难以脱身,或因通讯不畅无法确定先生是否在家等等,我竟未能登门拜访过先生,直到得知先生“于2008年5月30日6时30分在武汉协和医院逝世”的噩耗,我才明白因为上述所谓的“或因”酿成了自己的终身遗憾,每每想起来泪水就止不住,痛恨自己不会处世乃至不近人情,希望得到先生的谅解。

如今,武汉“解封”,正当春光明媚。倘若先生健在,学生再也不会犹豫,定会登门拜访:“封城”期间身体可好,如何高歌“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