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另一种表达 ——读陈德民长篇小说《红杉树下》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青春的另一种表达 ——读陈德民长篇小说《红杉树下》

发布时间:2020-06-05 13:53:58

蒋光成

从网上淘得一本江苏作家陈德民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书中极具文采的叙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以致我不得不认真地读完这部小说。

《红杉树下》以郑东杰、文澜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20世纪七十年代,一群南京知青在苏北农村上山下乡的岁月。小说对苏北农村状况宏观描写的如椽之笔,展现出一幅幅充满人性化的画面。所叙述的一些故事,看上去很简单,却表现了作家在长期的写作积淀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以及作家的文化修养和对历史的思考。这其实就是一段对青春的另一种表达。

郑东杰、文澜经过三年打造的爱情,缘何在郑东杰回城后,与文澜约好的相守,竟然变成了35年的离别?失意的爱情,蹉跎的命运,青春的岁月,励志的传奇,一起构成了《红杉树下》永恒的主题。

生活的境遇让郑东杰、文澜等人在苏北农村这片他乡异地生存充满了艰辛,但他们始终心怀憧憬,即使心中彷徨,也绝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青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找到人生最美丽的归宿。然而,孤寂和期待,都在一场风中或是一阵雨里,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误解和失落。一切美好的过去,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中,变成了梦境似的回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弥散在作品缝隙里的旧日时光,在作者笔下连缀成了一条情感的主线。故事随着郑东杰、文澜两人共同的女儿文晓彤的出现而徐徐展开。郑东杰和文晓彤的见面很特别,尽管没有给人很震撼的场面,但走进两人的精神深处,记忆被割开,往事流了一地。那种心酸,那种悲怆,那种惊喜,那种痛苦,就像一个完整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里面不只是收藏了感情的物品,更是收藏了一个特殊时期的沧桑印记。

文澜的相思与无助,郑东杰的痴情与心灵的弱小卑微,让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误解,以至于在35年的岁月中,一直在寻找自己脚下生存的基座,一个看上去足以为他们阻风挡雨的生活基础……已经在知青岁月那个社会主潮中形成的价值内涵,以及忠诚、信仰、使命、志向、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让他们最终在寻找中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可以说,这是一部既有现实温度又充盈着人性化温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品的叙事手法多元,语言厚重而流畅,意涵十分丰富。这部作品在保持作家长于想象、趣味的写作特色之外,又注入了丰富的生活细节和对现实、生命的思考。整部作品在故事的叙述中,夹杂了一份淡淡的忧伤,让小说在历史的车辙上,融入了适可而止的悲剧色彩。

我想,一个作家存在的价值,就是竭尽所能地为人类留下一些励志的东西,亦或是传递正能量,使其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的一部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华,属于自己脊梁的支撑,这些,就是支持作家一直前行的理由。

陈德民深深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在努力前行的同时,竭尽全力去体味生活,挖掘创作素材,并力求自己的作品成为不同时代的人带着相同的虔诚和热情,去不断地阅读和谈论,这可能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信念。他以自己的勤奋、智慧、心胸和实践,终于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了作品之中,使自己的表达赢得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