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的华丽蜕变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支付的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20-07-17 08:31:03

顾莉敏

前几天,我经过一个巷口时,看见一些人围着一个老太太买她自家树上采摘的水蜜桃,一摸口袋空空如也!看着还带着新鲜叶子的水蜜桃,我不甘心又恋恋不舍的眼神,被老太太尽收眼底!老太太拿出一张带有塑料薄膜的小纸牌说:“没有现金可以扫码支付,这面用微信,那面是支付宝!”我赶紧拿出手机扫一扫,感慨老太太紧跟潮流与时俱进的同时,大脑也开启了从小到大支付方式变迁的回忆模式。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时物质匮乏供不应求,国家需要发行粮票,油票,肉票等各种票证来保证全民供应。“票证+现金”是当年支付方式的模式。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那时谁家要是办喜事,就会挨家挨户到乡里乡亲那讨要油票和肉票,油票和肉票有时自己家里都不够用,大家还要省吃俭用拧成一股绳来帮助需要的乡亲。

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粮票等各种票件退出了历史舞台,现金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主要的交易工具。小时候我的父母分居两地,在上海的母亲每次到北方工作的父亲那去,都要拿起针把随身携带的钱左一遍右一遍地缝在内衣口袋里才放心出门。

我母亲钱带的不多都小心谨慎,大额现金交易的风险性和不方便性,再加上市面上出现的假币显露出的弊端,为现金到银行卡的支付过渡提供了契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银行卡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卡在手,行遍天下。”但也只限于“潮人”才会携带银行卡到商场刷卡消费。

随着微信和淘宝网的横空出世,支付方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我嗜好网购,一旦选定商品,我喜欢用手机手纹支付。相比于数字密码,指纹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难以复制等特点,有效提高了支付的安全性,减少密码泄漏的风险。有时到实体店看好一件衣服,绑定的银行卡上没钱了,打开支付宝用花呗支付,就是透支花钱,等到下个月花呗账单一到,把钱还上就可以了,没有一分钱的利息。最近我又迷恋上手机“刷脸”支付,只需注视手机屏幕,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完成了支付。

从“拿着票据和现金东奔西走”到“一张卡片走遍天下”,从“便捷的银行卡支付”到“轻松的二维码付款”,人们的支付方式慢慢变成“一部手机行天下!”改革开放40年来,支付方式的蜕变背后,不仅是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也是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