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吾友丁家桐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吾师吾友丁家桐

发布时间:2020-10-23 08:57:39

黄石盘

称家桐公为朋友,实属冒昧。家桐长我几岁,是文化名人,扬州市政府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为人、学养,称他为师长可谓名副其实。然而,他那永远谦逊的大家风范,一见面便称兄道弟的亲和力,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他当成真诚的朋友。

初闻家桐大名是上世纪50年代,他在省干部文化学校任教,早有文章见诸报刊。他任扬州市教育局长时,我在扬州市委宣传部门工作,有了交往,友谊从此开始。他赠我《教海拾贝》,文字不是很长,但这是他从事教学、教育工作的真切体会和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桐荣膺扬州市文联主席时,我在扬州市委机关工作,与群团的联系比较多,我们的交往更密切了。为群团服务是我的职责之一,我总是尽力而为。家桐对我很关心,如同兄长。他知我爱好书法,常让我参加书画名家的笔会或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等活动,感受氛围,接受熏陶。我们见面必谈书法。他提醒说,我们只是业余爱好,追求的是乐趣,不必计较当什么会员。我一直谨记他的教诲,埋头练字,不求名利。直至年届八旬,才由扬州老干部书画研究会推荐,成为扬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还被聘为板桥书画院书法家。80岁学吹鼓手,家桐不会笑话我贪图虚名吧。

一次,家桐应邀作“名人书法”讲座,主持人说家桐是扬州市历届文联主席中最称职的,这样的评价是由衷的,但是会后我跟主持人开玩笑说,还是加上“之一”为妥。据我所知,家桐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文联涵盖好几个文艺团体,成员多,头绪多,而且人人有个性,做好文联工作确实不易。他有大才却不傲人,处处以身作则,轻名远利,深得文化人爱戴,所以才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那些年,扬州文学艺术界风清气正,创作成果颇丰。

后来我到扬州市政协工作,家桐兼任市政协常委,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更为密切了。他是一位很有责任感的政协委员,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总是逢会必到,每到必发言,反映一些常人未能察觉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尤其是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可操作的建议。退休后,我们参加市政协老委员联谊组织“政协之友社”的各项活动,一起学习时政,反映社情,建言献策。

我很敬佩家桐的严谨作风,也很喜欢他那诙谐幽默的文风。近见《扬州晚报》连载他写的《读欧杂记》。关于欧公几到扬州,他写道:“欧公42岁主政扬州,至少,这是第五次亲近古城了。”“至少”二字告诉读者,对于没有十分把握的事情,他不会忘加断论。在他笔下,不仅交代欧公一生主要活动,对人物的心理还作了透彻的分析。这是“细读欧传,掩卷沉思”之后的心得。欧阳修的为官、为人、交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何为淡泊,夜阑灯下,读几页欧阳修。”如此也充分体现了家桐的淡泊情怀。

他能把严肃的历史故事举重若轻,让读者忍俊不禁。“北宋边患频仍,在前线领兵打仗的,是那位业已达到退休年限的穆桂英,还有那位百岁老人佘老太。北宋优秀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原来都躲到后方扬州簪花喝酒去了。”幸好我读到这里时没有在吃饭,否则一定会满桌饭粒了。不过他说这只是“说戏而已”。面对学者们对欧阳修的不同看法,他认为评价前朝前事,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做“事后诸葛亮”。

家桐不仅文采出众,书画也很有个性、境界。近见《扬州晚报》发表了家桐的“中华孝文化书法主题作品选”。现今书坛几乎一条声地说书法已成为纯艺术,家桐却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等重要的。他的书法作品内容,无论是前人诗词,还是自作诗词,都是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其画多作小品,或寒梅三两枝,或稚童两三个,情趣感人,充分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几十年来,家桐为扬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大可安享天年。然而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还时时关心后辈成长。我家楼下住着一位年轻女士,每次在电梯相遇都打招呼,但一直未敢动问尊姓大名。一天,在《扬州晚报》上读到了家桐的《读汤成难小说〈摩天轮〉》,方知我的邻居原来是小有名气的青年女作家,市文联还为她组织过作品研讨会。文中看到家桐称:“一位娇小玲珑而又独特独行的女子,写了一则关于摩天轮的故事,使许多人震动,也震动了白发人。捧着刊物读了一遍,读到第三遍,算是明白了一点。”

这里,我领悟到两点,第一,这位老作家,读了三遍“明白了一点”方下笔作文,这是对小说及其作者的尊重,不弄明白不轻易作评,绝不倚老卖老,这是一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震动”。第二,像家桐这样的文化达人,读三遍方才“明白了一点”,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一个打工妹登上摩天轮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引导读者透过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若不是家桐精辟的分析,我将小说读十遍恐怕也难知一二。

“读完小说,罢卷沉思。”一位满头银发的文学前辈的形象如在眼前。他为青年作家鼓掌,称赞“我们的作家在为摩天轮的女人指引着前行的道路”。对作品的肯定,对读者的鼓励,这正是前辈在为后来人“指引前行的道路”。

愿家桐青春不老,愿文学新秀沿着前辈的足迹,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