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扛起“全面试点”使命担当 打造全国产改“江苏样板”
发布时间:2022-02-15 09:32:22
江苏省委副书记
新时代江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召集人
张敬华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也是产业工人集聚大省,现有产业工人2300多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地方就来到江苏,赋予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为江苏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谋划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作为产改全面试点省份,我们坚决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改革实践,以“为全国探路”为己任,立足江苏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争创特色品牌,努力为全国产改贡献江苏力量。
一、把“党的领导”主线贯穿始终,系统展开产改整体布局。坚持“党建带工建、促产改”,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改革全过程各环节。一是以上率下汇聚工作“一盘棋”。省委连续三年将产改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2020年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省市县均成立产改联席会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因地制宜绘好改革“一张图”。科学制定全省产改总体方案,并明确政治建设、赋能成长、维权服务、支撑保障、聚力共建“五大工程”。出台40项配套文件、明确400多个主要政策点,指导市县全部出台产改方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改革“四梁八柱”。三是延伸触角打通最后“一公里”。省级层面选取5个设区市、110家企业先行试点,带动市县785家企业参与,在重点企业开通产改直通车,派出589名产改联络员、观察员精准指导。结合非公企业“三创争两提升”、劳模支部“双创双提升”活动,持续加强改革政策宣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产改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把“服务大局”原则贯穿始终,唱响建功奋斗时代强音。紧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时俱进推动产改贴近中心、融入大局,激励广大职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奋斗。一是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江苏自贸区发展,在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选取10个地区、18家企业展开改革探索,引导产业工人在国家战略大局中提素质、强本领、作贡献。近期,还将重点围绕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时俱进谋划一批改革试点任务、重点项目清单,更好发挥产改在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全力服务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全省“531”产业链发展需要,深化落实“英才名匠”、“青苗”育人、“匠人匠心”三项计划,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以上。着眼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集中力量建设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平台10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0家。三是持续掀起创新创造热潮。连续16年开展十大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岗位练兵,近三年参赛职工2600万人次。探索成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在省科学技术奖中专列工人创新项目,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奋发作为,涌现出何光华、田明等一批“大国工匠”,一线技术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居于全国首位。
三、把“工人至上”理念贯穿始终,助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将改革重心向“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聚焦,围绕工人急难愁盼,精准施策、全面发力。一是加强政治引领提高职工认同感。出台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双进”活动。建立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党员“双培养”制度,在“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劳模表彰等方面向一线职工倾斜,目前产业工人在全省新发展党员中占14%、在省级“两代表一委员”中占10%左右、在今年候选省劳模中占45%。二是畅通发展通道提高职工成就感。突出“技高多得、多劳多得”,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协商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大力推广技术创新、能级工资等专项合同,推动工人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受益职工66万多人。强化一线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同等评价、同等待遇”,建立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互转”渠道,试点技师、高级技师直接认定,去年5709名技能人才获工程类职称。三是注重关爱帮扶提高职工获得感。出台高技能人才服务《实施办法》,在人才公寓、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终身教育积分银行”“农民工求学圆梦”等载体,去年省级投入专项经费40亿元,帮助659万人次工人提升学历技能。坚决打好职工脱贫攻坚战,2.3万建档立卡职工家庭提前脱贫解困。
四、把“试点先行”导向贯穿始终,推动江苏产改春色满园。产改直接面向企业、面向职工,企业情况有别、职工需求各异,必须通过科学试点不断积累经验、积极稳妥推进。一是聚焦重点行业,强化示范带动。突出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纺织行业,鼓励支持110家省级试点企业大胆探索实践,中车戚墅堰所为技术工人定制10级晋升阶梯,南瑞集团对在编与编外职工实行“十同”待遇,徐矿集团聚焦“十个突破”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均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注重简政放权,鼓励基层创新。放宽职称评审权限,选取3家企业试点自主评审,亨通集团成为全省首家获得正高级职称评审权的民营企业。扩大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路径,徐工集团建立技能等级“双认证”体系、SK海力士实行“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职位转换,深受职工好评。鼓励企业自主培训职工,全省建成红豆大学、海澜商学院等44所示范性企业大学。三是及时总结经验,放大试点成效。比如,泰州在全国率先实行的“能级工资”协商、常州推行的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我们都在全省总结推广,已经成为江苏产改的“靓丽名片”。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到:产改是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抓;是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任务,必须久久为功抓;是事关广大职工福祉的重大民生任务,必须秉持初心抓。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产改工作持续推向纵深,以“全面试点”新的过硬成果,为全国产改大局作出江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