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郎 ”李斌:一双手比机器还精准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 刀郎 ”李斌:一双手比机器还精准

发布时间:2021-05-17 09:08:18

再难的问题在李斌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谢丹娜 通讯员 苏工萱

18年踏实奋进和勤学苦练,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车床、铣床、镗床和钻床操作都得心应手的能工巧匠,并在承担企业各类冲压类轴承工装模具、新品科研生产试制和非标设备制造的任务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苏州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斌凭借神奇的手工技艺,在同事中赢得了“小李飞刀”的雅号。这位新时代“刀郎”,一双手比机器还要精准, 2017年荣获“苏州时代工匠”称号。

李斌出生于陕西汉中西乡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四个兄弟中排行老三,仅有初中学历的他不甘于老家打工那份微薄的工资,2003年,带着改善生活的简单想法,只身来到苏州,成为苏州轴承厂的一名普通车工。

初来乍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特殊身份和沉默寡言、不善表达的性格,让他在苏州本地人居多的工模新品车间显得格格不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学习技能和埋头苦干,“有师傅的时候跟着师傅学,没有师傅就自己钻研,还自学了CAD制图,每天在机床旁边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有时下班回家才发现腿都肿了。”

而对于车间安排的工作,不论难度多高或者多琐碎,他都欣然接受并专心干好。就是这种典型的“能做不会说”的一线技术工人作风,逐渐让身边的同事接受和车间领导认可。随着他操作技能的不断提升,车间给他安排的加工难度和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他面前就只有一条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工模新品车间主要承担重要新品、工装模具、非标设备的制造任务,生产的都是单件加工的“孤品”,且操作的都是通用机床,完全靠工人自身的水平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操作技巧和工艺精度的要求可想而知。公司有许多进口设备,这些设备上的零部件精度要求是1-2个微米精度来衡量,按惯例,一旦损坏了需要到国外采购。

有一次,一台英国进口的多工位在维修时发现设备的主轴坏损不能修复,从英国进口需要15天的时间,成本在2000美元以上,期间设备停产造成的损失预估将达每天3万元。李斌主动请战,在3天内研磨出了几十把成形车刀,通过坐标点的捕捉,一点成形,成功制造了一个完全达到国外备件功能的零件,解决了进口多工位主轴的加工任务,不仅为公司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节省了几十万元的外购费用。

近年来,工模新品车间承担着公司大量非标设备的制造,在轴承自动检测机制造过程中有一个非标准件等分轮的加工难度非常之大:一是工件薄,二是材料为硬质合金质,脆性大,三是技术要求高,圆柱度为0.01mm,内径公差为0.01mm。这样的工件如果在普通车床上直接用四爪装夹进行加工,质量难以控制。面对难题,李斌开动脑筋,自制了一副加工夹套,在三爪上使用,有效防止了工件脆性崩裂,确保同心度,加工工件的圆柱度达到了0.005mm,保证了工件的加工质量,使用寿命提升了3倍。此后,该技术方法在车间得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刀具”。车刀在车削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质量的高低,都在刀具上面。李斌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合理选择刀的角度及材质。

他磨削的碳化硼车刀能加工洛氏硬度67-69HRC的材料,而正常车刀的硬度也只能达到洛氏硬度65-67HRC。一般人磨削的车刀,最多连续车削40分钟便要再次进行刃磨。而通过车刀后角的合理分析、进刀量的计算,他刃磨的车刀可以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解决了公司复杂零件的硬车问题。

还有一些特殊材质,例如聚氨酯,像橡皮一样软,一般刀具要么车不动,要么车出来有毛刺,很难控制尺寸。李斌自制了一把车刀,专门车制此类材料,操作精度可以控制在3-5丝米(1丝米=0.01毫米)之内,并且光洁度很高。

李斌用他精湛的技艺,为企业创造了财富。他也成为创元投资集团首席工人、苏州市技术能手、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获得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现在的李斌,在企业中享受到的待遇已经相当于车间主任。

伴着铁屑的飞落,李斌靠自己手上的这把刀,让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越,还在苏州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