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浪:钻一行、精一行的“钢铁医生”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王海浪:钻一行、精一行的“钢铁医生”

发布时间:2021-05-17 09:08:17

通讯员   王国鹏   张泽瑞   记者   魏娜

戴着安全帽,系上安全带,骑坐在离地10多米的钢管上,手持检测仪器在焊缝上左右滑动……这是中建安装南京华建无损检测员王海浪的工作日常。在杭州G20峰会主场馆、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大庆龙油石化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现场,面对成千上万的细小角落,只要有焊缝的地方,总有这名“钢铁医生”一丝不苟“把脉”勘查的身影。9年来,他从一名职场新手,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获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和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苦练技能 潜心积淀

“要做这一行,就不能永远只做一个执行工艺的操作者。”王海浪回忆起他入行后的第一个项目——上海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使用钢材较多,现场随时都有焊接好的钢结构等待检测,检测总量超过3.5万米。“初出茅庐”的他一边用宽约1.5厘米的探头,一点一点划过 3.5 万米长的焊缝,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超声检测仪上的波动,检测焊缝质量是否合格。在工作时遇到不懂的就向前辈请教,下班后还在工地宿舍里反复看书自学,踏实勤奋的努力让王海浪在实践中迅速提升岗位技能,短短三个月内就成为项目无损检测的中坚力量,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工作任务。

在挑战中,王海浪也迅速成长起来。2014年10月,王海浪被派到中建安装集团制造厂负责钢结构、压力容器等设备的无损检测工作。他借着这里检测对象焊缝结构复杂、种类多、检测方法多样的机会,在结束工作后,还把已经测过的设备再检测一遍,对比结果,不断在检测实践中潜心钻研无损检测技术,从而拿下了UT-Ⅱ(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RT-Ⅱ(射线胶片照相检测)检测技术等四项资格证书,大大提升了业务技能。

“当时为参加全国竞赛,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训练。抓理论、看胶片、调试仪器、练习试板,看了多少张片子、测了多少条焊缝早就数不清了。”王海浪说。2016年底,王海浪被推荐为中国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开始了紧张备战。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实验室学习研究新引进的检测手段,练习中被损耗的探头数以百计。最终,王海浪从209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无损检测员个人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9年间,王海浪团队先后7次参加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个人金、银、铜奖10余次。

破茧蜕变  勇挑大梁

从初入行业时的“理论型”选手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后来,王海浪更是经历了破茧蜕变,勇挑技术大梁。

2017年9月,王海浪担任华电至实友化工、大连化工蒸汽管道工程(二标段)的项目负责人,这是全国首例输送距离长且具有耐高温高压特性的蒸汽管道工程,检测质量要求极高。为实现优质履约,他带领团队进行“地毯式检测”,不仅运用了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常规检测技术,还引入了TOFD、相控阵等先进的无损检测新技术,节省检测时间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缺陷检出率。经过一年的艰苦鏖战,王海浪团队最终圆满完成无损检测任务,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在面对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言的“第一次”,王海浪也带领团队勇挑重担。2019年4月,王海浪在黑龙江省550万吨/年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负责8台3000立方米球罐的无损检测工作,这是无损检测团队第一次对钢制球形储罐运用TOFD检测技术。他们不断实践摸索,每天在十几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内部黑暗狭窄密闭空间爬行工作,每半小时就需脱离工作环境,进行身体状况检查调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创造了三个月磨坏一双钢底劳保鞋的“新纪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浪团队劈波斩浪,出色完成了检测工作,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又追加了4台3000立方米的球罐检测合同。

如今,焊缝处一个微小的气泡、一条细微的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而他虽已是项目带头人,但大多时间都坚守一线。他常说:“技术是根本,不能脱离一线。”从未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勤奋刻苦的王海浪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断锤炼技艺,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