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技能报国十九载 微米世界砺匠艺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陈亮:技能报国十九载 微米世界砺匠艺

发布时间:2021-05-21 09:11:03

全国劳模 陈亮

他,个子不高,长相普通,却拥有一双神奇的双手。经他之手研发出来的工业模具,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这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60。

他,从业19年来,不断淬炼技艺,从学徒工一路成长为技能大师、国家级工匠,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他,是一位“80后”青年工匠,却已经培养了30多名优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带队研发的新生产技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

他叫陈亮,是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的副班长。

300米车间长廊上的十九载奋斗路

2002年,陈亮进入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学徒工。陈亮知道,一款工业模具的打造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工序愈加精细,对工人的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便从粗加工的第一步工种——铣工做起,每天与到处飞溅的铁屑和又沉又重的料材打交道,干着最脏最累的活。陈亮所在的车间外,有个300米的长廊,长廊的另一头是精细加工车间。“我要是能在这里工作该多好啊!”每每路过精密加工车间,他都会盯着里面的老师傅看,羡慕他们能操作精密仪器。但他也非常清楚,要想成为这种技术能手,自己不能急于求成,稳扎稳打是必经之路。“既然学习过程无法缩短,那就努力提升时间利用率。”每天下班后,陈亮会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些活;晚上回家后,他又拿起数控机床专业书籍继续学习。在技术提升的道路上奋力奔跑19载,300米长的车间长廊,见证了陈亮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技能大师的艰辛历程。

“一微米大师”的砂轮碎片“奖牌”

在陈亮从事粗加工的第五年,公司接到了电视机定位销订单,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当时,国内企业大多使用传统刀具加工,精度一般只能达到4微米。燃眉之际,公司高层想起平时就爱钻研技术的陈亮,决定让他来试一试。不负领导所望,不到一个星期,陈亮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铣和磨本是模具制造中的两道工序,他创新大胆地通过“移植工序”,在刀具上加入精密砂轮,将二者组合使用,实现了铣和磨的双重功能。“在工艺中该如何实现方案?砂轮怎样装到加工中心机床上去?装上去后,如何解决几万转砂轮高速旋转动平衡的问题?”艰难的研发过程,没有任何经验做法可以借鉴,失败也总是如影随形,陈亮将试验破损的砂轮挂在脖子上激励自己:“失败时,这是鞭策我的警钟;成功了,这便是一块无名的奖牌”。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在不断的尝试中,陈亮和团队终于成功了,陈亮也因此被大家称为“一微米大师”。

一线产业工人的技术报国梦

2014年,清华大学与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高端柴油机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该课题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并申报专利后,却由于产品性能不稳定而迟迟无法产业化生产。陈亮再次带队攻关,发现问题出在喷油嘴倒锥孔机床主轴机构的关键部件上,该部件“仅有十几张纸那么厚,极易变形,但精度却要求1到3微米,这样喷出的油才能更加精准、雾化均匀、燃烧充分,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目的”。在后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陈亮和团队就实现了设备关键主轴的工艺革新,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密微喷孔加工装备替代进口奠定了基础。攻关成功后,一位清华大学的老教授紧紧握着陈亮的手说:“没有你们,我们许多理想和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验室里,而难以转化为产品,造福国家和百姓。”回忆起老教授的话时,陈亮依旧非常激动。他说:“科技创新、技术报国,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一线产业工人如果能立足岗位,做到精益求精、淬炼绝活,也能帮助工程师研发出高精尖的核心零部件,从而实现报国梦想!”

“一个人只能称为‘工’,只有将技术传承下去才能称为‘匠’。”现在,陈亮这位年轻的“老师傅”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传帮带”的工作上,立志要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陈亮自豪地说:“时代造英雄,咱们技术工人的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