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攻坚,引领电力技术变革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专注攻坚,引领电力技术变革

发布时间:2021-07-05 09:27:47

李新家劳模创新工作室:

专注攻坚,引领电力技术变革

团队成员在创新攻关

李新家(中)和团队成员探讨技术难题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在电力行业监控系统领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金牌师傅”——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李新家。30余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他乘风破浪,扬帆前行。作为方天信息技术业务“元老”,他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承担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力大规模供需友好互动系统、互联网+电力营销在线服务云平台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工程应用,年均创收1.8亿元以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带领青年员工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研究,培养了一批专注攻坚、勇于创新的技术研发人员。

近10年来,李新家领衔的创新团队,平均每两年都会开发出一个大型应用系统。在省级计量中心生产检定智能作业、全社会用电量信息综合利用、全省发电企业关键数据实时监控、综合能源服务技术支撑等重要领域,他们研发出一批具有能源互联网典型特征的枢纽平台,为能源变革在江苏率先落地添砖加瓦,为电网、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着重要支撑。

敢想敢干,一次次跨越“不可能”

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李新家,一直有一股敢想敢干的冲劲。从最早的电力行业计算机维修,到发电监控系统调试,再到自主研发发电厂监控系统,他不停地在跨专业学习与研究中进行自我重塑,总是攻坚克难冲在最前面,一次次跨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3年,李新家加入方天。这年,江苏省开始推行分时电价,面对这样一项利民大工程,李新家显得既兴奋又谨慎,“电表上原来只有一个电量,现在又是总电量,又是峰时/谷时电量,现场抄表人员很容易弄错,我们开始考虑是否能设计一个自动化抄表系统。”在技术基础条件得以满足后,从没接触过远程抄表系统的李新家从头学起,于2007年底完成了自动化抄表系统(电能量统一采集平台)研发,突破了大型远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瓶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贯穿发、输、变、配、用电能传输全过程的一体化电能量采集省级系统。仅通过日线损分析一项,每年就可减少损失上亿元,项目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

“现在这个团队的形成,要追溯到当初研发自动化抄表系统的时候。”李新家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不停地有人出去独当一面,又有人加入进来开始新的磨合,“可以说,研发一个新的系统,应用推广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产业。”

2008年,李新家团队参与编制国网公司电能信息采集相关技术规范,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技术标准。2010年,在他的总体设计下,江苏率先落地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团队研发出的电能量数据高效管理平台,实现了电能数据的高速准确采集,海量电能量测数据的高效存储、分析和计算。到2014年,系统全面建成,覆盖江苏全网4300万电力用户,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网全覆盖,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统日均采集数据量高达10亿条,智能采集全面取代人工抄表,运行和应用指标始终位居国家电网公司第一。

以往电网发生事故后,负控响应能力通常是30分钟,但国网江苏电力却提出了1分钟的超高难度目标。李新家主动带领团队参与到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的建设中去,负责该项目主站系统设计与建设,并给出了毫秒级精准切负荷的世界领先目标。面对紧迫的研发时间,李新家带领团队连续数月闭门攻关,最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编写出完善的技术方案和运行导则,有力保障了系统实切验证“零误动、零差错、零投诉”。

2017年5月23日,系统经过实切验证,面对瞬间减少300万千瓦供应的极端情况,在0.26秒内完成预想动作,成为国际能源领域一大创举。随后,系统应用于江苏全省,目前已具备了376万千瓦的秒级、260万千瓦的毫秒级以及20.2万千瓦时储能调节能力,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投运后,有效提升了特高压入苏能力,大幅减少了停电带来的损失,为解决用电高峰负荷平衡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留心思考,引领电力技术变革

“事事留心,处处思考,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一次次胜任新的历史使命!”李新家经常这样告诫团队成员。

2020年,团队又迎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版本研发任务,目标是将抄表频度从“一天一抄”提升到“一分钟一抄”。

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方案设计,技术指标要求数据采集频度是5分钟,意味着云主站要在5分钟内与用户供电现场的200万终端设备、4500万智能电表分别交互一次数据,而这些终端和电表面向全省从工矿企业、商业、农业和居民,有各种不同的型号和功能,不同建设年代、不同产品批次所遵循的技术标准也有差异。执行周期通信任务的同时,还要优先满足用户缴费送电、电网负荷调度、现场停电实时报送、客户业务交互等业务的即时通信要求。

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能满足如此高性能高效率的通信管理要求?在项目准备立项前,李新家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个技术难题,思索探寻了好几个月。

有一天,李新家午餐后在公司大院里散步,偶然注意到停车位旁,聚集着一大群小小的黑蚂蚁,正忙着把一块食品搬回窝里。它们的工作井然有序,时不时还相互打打招呼。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是如何管理和协同的?这种场景让李新家与采集任务调度管理关联起来,心中一下子明朗开来,眼前忙碌的小蚂蚁,变成了一个个供电现场的终端设备。

受到启发,李新家提出了“终端智能代理”的设计思路,用2万多文字,80多个图表,描述了“终端智能代理”的工作原理、内部工作流程、外部交互接口。“终端智能代理”在主站内是一个个虚拟的智能终端,与安装于现场的实体设备一一对应,像200万只会主动工作的勤劳蚂蚁一样,承担起与现场实体设备的连接与交互任务。主站系统管理层按计划配置不同的能力与个性,配置预设的工作任务后,它们将自行主动工作。

团队接下来拿出了详细的设计文档,有500多页10多万字。6个月后,系统通过各项测试正式上线运行,采集效率提升了60倍,实现了江苏电网全部电力用户分钟级采集的技术要求,将支撑江苏电力客户服务全面数字化、实时化。现在,“终端智能代理”已经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推广的设计方案。

除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的攻坚,在数字台区能源互联网设备和系统研发方面,他应用现代通信和传感技术,以全新理念提出数字化台区能源互联网方案,开展系列边缘计算产品研发,综合运用居民负荷高级量测、台区HPLC高效通信、用户负荷特征辨识模型、供电设备隐患诊断、能效最优化运行策略等技术,设计研发了台区能源控制器、表箱智能终端、智能充电桩(储能)控制器、智能用电插座等物联网产品,与随器计量家电、负荷辨识电表一起,构建完整的数字台区能源互联网方案。

金牌师傅,倾囊相授传承技艺

辛勤的付出总是会得到成功和荣誉。近年来,李新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江苏省电力公司级科技进步奖10项、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成果奖3项,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0项,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1篇,出版专著2部,先后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江苏省文明职工、电力行业创新能手、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国网公司营销专业领军人才。

“没有哪件事是突发奇想,也没有什么成绩能一蹴而就。”李新家不仅以此要求自己,也时刻提醒项目组的年轻成员。他在辛劳工作的同时,更承担起“金牌师傅”的责任,对青年员工的培养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2017年,李新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领军人才和技术专家引领示范作用,在“互联网+电力营销”方面创新实践,为江苏电网平稳运行和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18年,李新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党小组正式成立,通过建章立制,常态化开展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党小组由李新家、郑海雁、尹飞、谢林枫、熊政、马吉科、王松云、李平、厉文婕9名党员组成,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师带徒”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2003年就加入团队的熊政,从最早的自动化抄表系统到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软件的研发建设,在李新家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成长,获得江苏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7项、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成果2项、江苏省电力公司科学技术专利奖2项、江苏省电工科学技术奖1项;发表论文9篇、授权专利15项,现在自己也带起了徒弟。

今年40岁的祝永晋,从2008年开始担任项目经理,先后负责超过20个项目的研发及实施,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省公司科技进步等各类奖项6次。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带领营销大数据团队支撑省电力公司的疫情保障工作,针对无法现场集中办公的限制,迅速响应并制定远程联合协作机制,克服空间障碍,快速形成远程团队协同战斗力。负责大数据工作以来,主导了电量计算方法的改造,性能提升70%;解决了营销大数据平台问题,效率提升50%。

工作室核心成员喻伟,先后主持了江苏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营销移动业务应用平台等多个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大规模源网荷储新技术研发、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等多项工作,支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地,助力公司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老一辈方天人德技双馨的崇高品质,深深地给我们以榜样力量。”即使20多名团队成员都已经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但在他们心目中,李新家始终是大师级的存在。

摄影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