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科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1-08-13 09:51:48

多年来,马瑜婷另辟蹊径,敏以求索,致力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

“科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

科研已完全融入了马瑜婷的生活。

钱茹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这是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所尊崇的治学理念。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她废寝忘食,潜心在实验室攻坚克难。看似单调、孤独的日日夜夜里,她尽情享受着挑战与灵感的激情碰撞。回国工作后,她继续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破局开路,科研已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她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了法国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去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依循本心投身科研

对马瑜婷来说,选择投身医学研究领域,并非偶然。在中学时期,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生物学。高考如愿以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后,她就认真思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选择了她眼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免疫学。马瑜婷认为:“免疫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更有挑战性和紧迫性,也更能激发研究者的责任感。”

本科毕业后,马瑜婷跨专业报考了同济医学院免疫学专业,成为龚非力教授的学生,并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全额奖学金。2008年,她远赴巴黎攻读博士学位。面对全新科研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思乡之苦,她化压力为动力,每周在实验室工作80小时以上,并积极与同行开展合作交流。最终,她的才能和勤奋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特别推荐她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位的答辩。

2015年,马瑜婷学成回国,全职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笑言:“有机会在最爱的城市做最爱的工作,我很幸福。”当时,系统所刚刚起步,她也从零开始,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申请经费、招募团队、搭建平台,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她悉心指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灵感,“虽然非常辛苦,但这些激情燃烧的奋斗时光奠定了我们团队的基础。”

探索肿瘤治疗新策略

“免疫联合疗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肿瘤这个人类医学的百年大敌,马瑜婷坦言,“谈攻克肿瘤还为时尚早。”她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旧平衡的打破,和新平衡的建立,而这一过程的驱动力可能就是应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研究契机后,她的团队基于“应激与免疫调控”的全新视角,重点解析了机体内外因素造成的多重应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多层次调控机制,旨在助力肿瘤免疫治疗型靶点的发现和验证,以及原研药物的开发。围绕“细胞应激”和“精神应激”对肿瘤免疫的调控,她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49 篇论文。

科研过程漫长而艰辛,光鲜的成果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艰辛付出。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只是科研工作产生数据的冰山一角。每一次失败后,马瑜婷都会仔细思索如何一步一步地调整改进,不仅有实验方法的修正,更可能涉及科学假说的调整。即使获得漂亮的结果,也需要多角度反复验证。“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并没有死胡同,努力付出会换来新的经验,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正是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推动着她不断做出优秀成绩。

不做“权威型”导师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攻克肿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希望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更快更远。”马瑜婷说。为此,她的团队“不求大,只求精”。她会悉心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思路、技巧,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带领整个团队高效运转。

虽然是团队的负责人,马瑜婷却并不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在学术问题上,她既不吝分享,也能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为每位新成员确定课题时,她在符合团队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她会以身作则,挽起袖子与其并肩作战。她努力为大家创造团结、平等、轻松的科研环境,希望以自身的能力获得学生的尊重,认为只有冲在科研一线才能与时俱进,保持对科研的敏锐性。

“卓越、和谐、合作、公平”,这是马瑜婷所追求的实验室文化。在悉心指导学生之余,她会说俏皮话来调节团队氛围。她认为,自己和学生们年纪相仿,就应该相互理解、平等相处。作为过来人,她知道一个战战兢兢的学术入门者,最需要的是真诚的肯定与中肯的建议。因此,她一点也不吝惜对学生闪光点的赞扬,对进步的鼓励。她和学生们一起创造出了宽松的团队氛围,但又能在关键时刻,以无比认真的态度与团队携手攀登医学研究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