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红:南农果梅团队中的“铁娘子”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高志红:南农果梅团队中的“铁娘子”

发布时间:2021-08-27 09:19:09

 郁春红

梅原产自中国,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中国的园艺学上,根据不同的栽培用途,把梅分为供加工食用的果梅和供观赏用的花梅两大类。目前,国内在梅研究方面,南京农业大学重点在果梅,而北京林业大学重点为花梅,这“南果北花”在各自领域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

在南农大,高志红博士作为国家果梅杨梅圃和种质库的负责人,在传承创新中守护中国特有种质资源。她紧握从第一和第二代传递而来的“接力棒”,不负嘱托,初心不改,砥砺前行,无论是在果树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上,还是在资源保存鉴定能力和创新水平上,以及让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不仅扩大了国内外的影响力,而且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她被誉为南农果梅研究和创新团队中的“铁娘子”。

果树的品种培育需要10~20年的时间,而作为木本果树的梅,培育一个好的品种往往需要20年的时间。数十年来,南农大几代教授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坚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初心,接续攀登一座座难以攻克的科研高峰。第一代褚孟嫄教授为首的团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中国果梅资源收集和基础研究的先河,选育了新品种果梅“南红”;第二代章镇教授为首的团队,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果梅种质资源圃,收集和保存的数量是世界最多的,表明我国果梅资源收集和研究方面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而第三代以高志红教授为首的团队,发表的果梅研究相关文章100多篇,授权相关专利10多项,主编《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果梅》和英文书《The prunus mume genome》等,扩大了国际影响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了依据。

南京农业大学果梅创新团队现有10位教师和近20位在读研究生从事该方面的研究,除了负责国家资源圃的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和分享利用等工作外,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为了给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良的国产品种,高志红教授团队从2003年开始,率先进行了果梅的杂交育种工作,历经近20年的时间,终于培育出了多个新品种。今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南农“丰艳”“龙霞”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果兼用梅新品种权证书。

为了中国原产的果树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了生产上有大量的良种可用,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高志红始终秉持在新品种上要不断地实现创新突破的理念。几十年来,她耐得住寂寞,怀着一颗缓慢积累的耕耘之心,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她时常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梅花”精神来激励自己,而在团队创新研发建设中,大家从她的身上所体现的“铁娘子”的精神,又鼓舞着这支队伍勇往直前。日常工作中,由于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出差是常事,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酷暑寒天;不论是孩子嗷嗷待哺,还是夫妻同时出差,她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无怨无悔地随时出发。工作上常常白加黑地干,却从不抱怨。虽然,这是做科研工作的常态,但在她的内心追求的是高标准,她认为只要能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望一路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高志红深感如没有前辈们对于资源的收集和研究,没有前期的积累和同行的支持,是无法实现新品种的突破的。谈到在长年默默无闻的工作中,是否还能享受科研创新带来的兴奋和喜悦时,她高兴地说:“大多数果梅是白色花,而我们选用粉色花的亲本去杂交,发现后代中有我们想要的具有观赏和食用兼具的粉色早花类型,这真是让人开心啊!”为了培育的新品种得到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他们制定了农业部行业标准果梅新品种测试指南,为更多的果梅育种人申请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可能。

如今,江苏省境内的果梅种植面积不大,只有1.5万亩,但梅园的效益不错。他们负责国家资源圃工作,其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江苏,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如位于芜湖的溜溜梅集团公司,在他们的协助下,成功培育了几十万株青梅苗,用于皖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而新培育的花果兼用品种“溜溜梅1号”,为企业带来了年销售20亿颗果梅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高志红博士及所带领的果梅团队因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了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江苏省科技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和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