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作业日”是一种积极探索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无作业日”是一种积极探索

发布时间:2021-08-31 08:45:37

孔德淇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高度关注。8月26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提出鼓励实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为落实“双减”再添一把火。(8月27日广州日报)

“无作业日”并非首创概念。早在2005年,上海、河南、江西等多地的教育部门就将每年的“六一”定为“无作业日”,为学生减负。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公示的《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也鼓励各地开展每周“无作业日”等方面的探索。

“无作业日”当天,学校将不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让学生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主时间,与“双减”意见吻合,是学校加强办学自主权,减轻校内过重课业负担方面的积极尝试。

但无作业并不代表无事情可做,相反对老师、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作业日”是留给老师的新“作业”,对老师课堂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求后者扭转教学质量要靠繁重作业保障的观念,在课堂40分钟内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低负高效地学习,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留出空间。

砍掉过多的作业只是“无作业日”的出发点之一,其更多旨在让学生自主权利回归。要实现这样的初衷,学校还应真正下一番功夫,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加强个性化教育和多元教育,在“无作业日”给学生提供亲子游戏、互动交流、讲座讲坛等更丰富、多元、有益的教育产品,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将兴趣培训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从多维层面来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满足发展个性、兴趣的需要。

落实“无作业日”,非学校独力能够胜任。家长要予以赞同、支持和配合,与学校“同向发力”,成为减负的“副攻手”,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少做无用功,去探寻真正的知识、汲取最有益的营养,把宝贵的时光用在丰富知识体系、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不能“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否则减负就是空谈。

减轻课业负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设置“无作业日”,对于纾解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难以发挥治本之效,必须同步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与招生改革,但这种态度至少表明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并积极探索方式来进行破题,倘能以此唤醒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负担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思考,无疑会释放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