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政:17年获147项专利的“创新痴”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侯国政:17年获147项专利的“创新痴”

发布时间:2021-09-27 12:34:44

王槐艾

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扬州市企业首席技师、“扬州英才”,他用了17年时间。17年里,他主持研发的产品共获得11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28项外观专利授权。17年来,凭着他的发明专利,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他就是被职工称为“创新痴”的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扬州工匠侯国政。

干一行精一行的“技术控”

1977年出生的侯国政,200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扬州市区的一家大型企业。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了一名技术人员。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侯国政辞去了扬州市区的工作,回到老家高邮应聘入职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当时,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刚刚登记成立。虽然侯国政应聘的是公司技术科技术员岗位,但入职后却成为了一名“打杂工”。当时公司技术科仅有3名工人,从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到组装,从样品的设计到流水线生产,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也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对企业的产品和各个生产流程了如指掌,也促成了侯国政的快速成长进步。

成长离不开学习,侯国政先后在技术科模具组、工艺工装组及产品研发组工作。他从一名机械学徒工做起,学车工、学钣金、学模具制造及工装夹具制作等,同时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成了公司干一行精一行的“技术控”。从初进公司需要师傅手把手地教,到自己独立开发产品,侯国政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走一步看三步的“创新痴”

随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企业不断壮大,技术科人员从3人增加到20多人,侯国政也从普通的机械学徒工成长为技术科科长。“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我们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走一步看三步的长远眼光,才能保证企业产品不落后,企业发展不落伍。”这是侯国政担任技术科长后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2015年3月,侯国政被公司派往美国一家合作公司进修学习近一个月时间。他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20多天里,他没有逛一次街,没有看一次风景,每天都待在生产一线,虚心向美国师傅求教。让他启发最大的是,美国公司在产品设计上不仅注重功能,还重视产品的外观,虽然一个产品有几百个零部件,但组装后却小巧精干不笨重。

回到高邮后,侯国政立即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和团队一起对公司一款冻肉切割机产品的工艺进行改革创新,不仅对产品的功能进行了改进,还对产品外观作了升级。新的机器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短短数月,该产品新增订单1000多台,新增产值1500万元。近年来,侯国政仅在产品外观设计方面就取得国家专利授权28项。

为了满足欧盟台钻产品安全性能,他对台钻钻头部位的护镜进行了大胆创新,将护镜与微动开关结合起来,当护镜处于打开状态时,微动开关就切断电源,提高了台钻工作时的安全性,此安全装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一款多功能碎枝机产品,该产品能将直径 75mm以下树枝进行破碎,具有快速装卸收集袋和将地面上的树叶吸进机器内进行破碎等功能,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一身技倾囊授的“好师傅”

侯国政深知,企业要创新发展,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批懂技术、肯钻研的创新队伍。他在担任技术科长后,十分注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了20多名技术骨干。同时,组建技师创新工作室,在企业内部开展 “师徒结对”专业技能培训活动,通过一对多的帮传带,培养了一大批各工种业务骨干。

在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叫侯国政科长的人不多,叫他师傅的人不少。因为不管是谁,只要有技术上的问题向他请教,侯国政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讲解。模具车间主任李玉栋与侯国政是同龄人,自从认侯国政做师傅后,技术上进步很快,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主任。说起侯国政,李玉栋自豪地说:“师傅人好,没有架子,我们既是师徒也是朋友。只要他精通的技术从不隐瞒,对谁都倾囊相授。”

侯国政带徒,不仅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他们,关键是引导他们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在他培养的技术骨干中,陈浩、李小元、李玉柱和蒋韦杰等同志不但分别走上了模具车间、金工车间的领导岗位,还成了他创造发明的同路人。他带领员工从事新产品、新电机及新模具开发的研发中心,被认定为扬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台式电动工具工程研究中心。

目前,扬州和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有20多名专业技术设计人员在侯国政带领下从事电动工具的研发与制造,还有一批他带过的徒弟在管理和生产岗位上进行工艺改进创新。近年来,侯国政与工友们先后开发设计10多种系列电动工具、90多种规格的园林工具,产品全部通过了美国“UL”和德国“GS”认证,其中15种产品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先后设计了劈木机电机前端油封、活塞滑环、机体部装、立劈油缸等30多种装配工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