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钢炼钢厂:群众性创新增添企业发展新动能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淮钢炼钢厂:群众性创新增添企业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1-09-27 12:38:03

日前,淮钢炼钢厂传来好消息:职工王文勇、何东江等人自制的“折叠式洒水车”获得国家专利。这是淮钢职工获得的第39个创新类专利。

“创新改善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改进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技能型职工顺利晋升的康庄大道。”公司总经理蒋建平表示,在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淮钢探索群众性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研发体系的方式方法,全力调动职工创新创效热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完善制度,营造创新氛围

“小改小革制度出台后,企业内的改善创新氛围愈发浓厚,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公司炼钢厂钳工王文勇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动手能力强、乐于钻研,其发明的“喷号神器”“机械加油神器”“废油收集台”等多项改善提案在评选中获奖,并在企业内得到广泛应用。他也因此被评为“改善达人”,还获得了3000多元的奖励。王文勇说,“我现在带着4个徒弟,平时就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改革创新的意识。”

王文勇是淮钢职工创新创效的典型代表。“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员工的创造力就是企业的创新力。”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陈建龙告诉记者,明确而又具体的奖励标准,能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创效热情,促进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管理进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落地。

近年来,淮钢公司多次修订完善《改善提案实施细则》《技能竞赛细则》等管理标准和制度,进一步增强管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生产现场的可指导性,让创新创效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备受职工关注的是,《持续改进管理标准》明确规定:小改小革设立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奖金最高达8万元;改善提案设有七个等级,特级改善提案奖金为3000元。“创新,就等于创收”已成为淮钢4942名职工的共识,企业每年平均有14487人次获奖,占比达到74%。

强化培训,搭建创新舞台

“今年我们依托‘魔学院’企业培训平台,搭建了淮钢网络学习平台,及时上线企业内部岗位工种培训教材以及技能大赛理论考试考前练习,并开展了线上考试。员工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加强学习、反复练习。相比之前的纸质化办公,培训管理员依托平台技术,省去了收集、批改试卷等流程,实现了自动阅卷,可以实时掌握培训及考试情况。”据公司培训管理员葛红岩介绍,淮钢还定期邀请外部的专业老师进厂开展知识培训。

在完善职工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公司利用电气实训室、液压实训室以及分布在各分厂的12个创新实践基地,强化职工的实践操作培训,提升员工实操技能。“去年在轧钢厂银亮车间实践基地培训了两个半天,厂里的一位师傅一边以废旧配件为例讲理论,一边用实操教我拆卸和装配。另一位师傅在教学结束后,以提问、观察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考评培训效果。”电工毛学文说,在实践基地接受的培训,拓宽了自己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尤其是解决液压方面问题的视角和思维。

“改善永无止境,改善不分大小,一切问题点皆可改善。与其追求完美,不如先开始做。”在淮钢定期召开的职工优秀改善提案成果发布会上,公司改善达人、轧钢厂职工徐守超说,成果的发布相当于一次培训,再一次开拓了一线员工的视野,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取长补短、交流分享的目的,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能。

给予奖励,激发创新潜力

“二轧油气润滑分配器前增加电磁阀节油”改善提案,不仅提升了设备管理形象,还降低了备件消耗,全年节约成本22.1万元;“利用废旧设备制造自动化圆盘机”改善提案,实现了从“两人高强度协同操作”到“一人轻松应对”的转变,将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每年可节约成本12万元……在淮钢公司,一线工人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重点和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群众性小改小革。

“员工扎根生产一线,对现场问题看得清楚,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切合实际。”陈建龙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专业评审小组按月评审、奖励改善提案项目,按季度评审小改小革和技术攻关项目,按年度评审、奖励小改小革和技术攻关成果。如今,淮钢共有319项小改小革项目通过立项评审,其中165个项目成果获奖,奖励金额达206.3万元;职工申报改善提案6887项,获得6级以上奖励项目5521项,奖励金额达121.64万元。

此外,公司领导还十分注重对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和培育,鼓励职工积极申报市、省、国家技术创新成果。近年来,淮钢职工完成的项目获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成果、十佳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4项次,获淮安市职工十大科技成果、十佳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10项次,还有1项职工创新项目获得了中国机械冶金工会全委会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学习冶金工程专业的印传磊,就是淮钢鼓励科技创新的受益职工之一。“将技术理论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特别是在工艺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方面,都会让人感到获得感满满。再加上每年都能获得近2万元的创新奖励,我创新的动力就更足了。”印传磊说,自己将在省市两级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向国家级创新成果迈进。

“我比较擅长产品设计和实验跟踪,但在具有推广性的优秀改善提案成果专利申报方面较为欠缺。” 来自技术研发部门的左辉坦言,现在他拥有以第一作者命名的专利十多个,这得益于公司每年邀请专利事务所的专业人员,为员工提供的专利申报主要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员工如果在申报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有专人提供“一对一”的定向辅导。 陈建龙说,“截至目前,公司共有专利 129项,其中职工创新改善类专利39项,另有26项创新改善已获得专利受理。”

记者 陆夏彩君  通讯员 齐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