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我的父辈

发布时间:2021-10-25 09:19:35

马旭萍

前日观看了一部影片,描述的是子女与父辈的故事,感触颇多。其中四个家庭的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造就了不同的家庭氛围与亲情纽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父辈们。

在父辈们眼中,我们是不行的一代,总是被冠名“不行的90后”。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很大。这不仅是生活上的,更是思想上的,总是会有矛盾与摩擦。这其实和他们以前生活的时代有关。

我们的父辈大多是60、70后,他们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变动末期,经历过吃不好且物资稀缺的穷年代,经历过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的机遇,也正经历着生活富足的小康时代,这些生活上、社会上的改变造就了父辈们的特殊性,以及与我们思想的差异。

我的父辈农民出身,那时的他们放牛、放羊、插秧、收麦样样都得做,赶上农忙还得暂停那短暂且珍贵的学业回家帮忙。父亲是家中老四,排行最小,即便是最小最受照顾的,却也是最不容易穿得到新衣服的。那个年代布料稀缺,作为老末穿的总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不笑破,不笑补,就笑日子不会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话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后来遇上改革开放,受到新思想的热潮,大家都开始出门打工,指望能挣上一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老人们都说手艺人是最能挣钱和饿不死的。父亲16岁跟着哥哥们出门干活,拜他的大表哥为师学习泥瓦匠,成为了一名在外的建筑工人。从搬砖到拌砂浆到砌墙,从学徒到工人到工头,每一样都是在慢慢的摸索中学起来做起来的。16岁,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不愁吃穿的年纪,坐在空调教室里安逸地上课,而对于他们来说,只片瓦遮盖,睡在简易的现场工棚,还要为明天能做几个工,算多少工资而思虑。

清苦的生活倒也不缺少乐趣,即便那个时代的他们没有电子产品,没有网络,但快乐依旧与他们如影随形。白天上完工,晚上洗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在街头闲逛一圈,不为买东西,只为体验在热闹人流中穿梭的欢愉。或是偶尔和一起务工的朋友们看场电影,唱首街边的露天卡拉OK,总能轻易便忘却了白天身体的疲惫。

记得听他们聊起,我的父亲曾经存了十几块钱买了身西装,高高兴兴拿回宿舍挂着,还没来得及穿,到晚上却不见了。急得找了一晚,不见踪影,后来才知是被他的好友偷偷穿着去舞厅了。偶尔再说起这事,爸总还要和朋友念叨许久,然后开怀大笑。

我的父辈们从穷苦到富足,每一份收获都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偶尔听父辈们说起,这里、那里是他们建起来的。在他们的手中,城市开始高楼林立,江面架起一座座大桥,山川中纵横交错起一条条公路,他们是奉献于新中国基础发展建设的一代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