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秋:就喜欢在医院里泡着的“拼命三郎”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蒋逸秋:就喜欢在医院里泡着的“拼命三郎”

发布时间:2021-12-24 09:20:20

记者 陆夏彩君

擅长与患者换位思考,及时给予关心;在一次次倾心付出中,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好评;用敏锐的前瞻眼光,与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团队深入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科研攻关……他是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蒋逸秋,我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青年人才,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

如磐初心,指引前行方向

2001年,蒋逸秋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京医科大学,选择了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临床用血的紧张,当时就下定决心每个学期无偿献血400毫升,累计下来献了2800毫升的血。”让蒋逸秋喜出望外的是,他因此获得了2005年首届“感动南医”年度十大人物荣誉称号。

初心的指引、荣誉的激励,更坚定了蒋逸秋对医学的热爱和追随。在读期间,他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费孝通特等奖学金和明基特等奖学金各1次。此外,作为学生会主席,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2006年,蒋逸秋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导师桂鉴超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接受了严格的临床及科研训练,从事足踝外科以及运动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在骨科的亚专业中,关节镜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比较前沿,而且符合国家医体融合的趋势,既能够保障优秀运动员,又能够为广大老百姓的运动健康做好服务。”蒋逸秋坚定地说。

终于,2008年,蒋逸秋成功留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工作。

无私付出,赢得一致好评

近年来,蒋逸秋先后获得江苏好青年百人榜、南京最具口碑青年医生、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工作至今,每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也多次被评为校级、院级优秀教师。

成绩的背后,意味着持之以恒的艰苦付出。不管炎暑寒冬,蒋逸秋总是坚持每天早上提前1个小时到医院,巡视病房,竭尽己力为广大病人服务。“外科医生在门诊工作之余,还需要做手术,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不仅可以完成查房、开医嘱、换药、观察伤口,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为病人做手术。”蒋逸秋告诉记者。

在同事、病人的眼里,蒋逸秋这个人闲不住,所以工作至今的每个周末,只要不是外出学习交流或者参加学术会议,病房里肯定会出现他的身影。为此,大家给他起了个“拼命三郎”的外号。

有一次,一名从外地到南京就医的病人,在蒋逸秋这边做了手术并顺利出院了。可没想到,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膝关节突然肿胀疼痛,且非常剧烈,因当地医生不熟悉具体情况,无法准确判断,建议他们去找当时的手术医生。“让我吃惊的是,那天晚上,病人家属连夜驱车送病人来到了我们医院,一直等到早上我上班后给他检查。”蒋逸秋谈起此事,至今难以忘怀,“其实只是一个关节腔的积血,把血抽了,加压包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如果病人当时有我的电话,能跟我联系上,就不用这么费事了。”

从此以后,蒋逸秋便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每位患者的出院小结上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这样做,可以不断接受病人的反馈,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我们医生的一次举手之劳说不定就能帮助病人解决燃眉之急。”为了方便接听,蒋逸秋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有时候一个星期能接到100多名患者的咨询电话。现在,他把这个在出院小结上“留号码”的好习惯传递给了手下的两名年轻医生,可喜的是,他们也正用心传承着。

勇于挑战,惠及更多群体

工作之余,蒋逸秋积极响应医院号召,支援技术落后地区的医疗工作,包括安徽的泾县、山西或者苏北农村等地,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理念和手术送到广大病患身边。

“每月往返一次南京和泾县都是起早贪黑,常人看来可能比较劳累,但我一想到能让当地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浑身充满了干劲儿。”泾县位于皖南山区的革命老区,虽然全程只有170多公里,但由于交通不够发达,且需经过一段山路,所以蒋逸秋每次都会5点半起床,从南京辗转过去,在8点赶到当地的医院开展门诊、手术等工作。

“面对病人,不仅要求我们给病人看好病,还要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在与患者共处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勤于研究,直至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当下,蒋逸秋专注于关节疾病、足踝疾病、运动医学的精准微创治疗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他已成功申请动态矫形鞋等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大便利。

在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下,蒋逸秋曾到清华大学参加了一个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班。“这次培训简短但精悍,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培养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漫长且艰辛。”于是,他一边勉励自己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尽可能地为老百姓服务、发挥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另一边以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坚持传帮带,在一次次身体力行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医学事业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抖音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