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涛:“30年没打坏过一个产品”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张松涛:“30年没打坏过一个产品”

发布时间:2022-01-14 09:22:51

张松涛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

1991年,张松涛初中毕业来到江阴,进了当时的江阴视听器材厂。30年来,他始终和工厂共同前进,成了江阴市香江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一面“旗帜”。他始终奋斗在车间一线岗位上,埋头苦干、勤奋钻研,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研发生产出特大型精密屋脊棱镜等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产品,为企业和个人赢得了荣誉与尊严,被评为“江阴工匠”。

用细心和耐心回报工作

民间戏言,30年没打碎一只碗的,肯定是大厨,而张松涛是“30年没打坏过一个产品”的光学技师。他这么说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对自己平凡职业取得的成就的自豪。

30年,工作台上面对的是需要打磨抛光的玻璃仪器,没有十足的细心和耐心,连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要说“没打坏过一个产品”了。秘诀在哪里?张松涛的答案是:细心和耐心。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张松涛的表达总是很朴素,他说,“自从进厂和光学棱镜打交道,从没想过改行,工作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条件,我就用自己的痴心不改、耐心、细心来回报它。”

精确在毫末之间

张松涛的工作台,在尺寸之间;工作台上的产品要求,精确在毫末之间。

这一天,公司接到客户的一份订单,要求生产一种精密光学棱镜。这是一个行业公认的优质客户,但同时,行业也公认,接下这张订单,就意味着接下了“高、大、难”的生产任务。

“高”,是指该产品用于国防军工上天产品,重要性可想而知;“大”,则是因为该产品至今也没有这么大尺寸的先例:长380mm,宽110mm,厚80mm;“难”,因为产品尺寸大,精密度要求却很高,加工起来十分困难。该产品五个面的面型平整度要求在1/10λ,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1/10的误差,90°和45°的角度要求则是在3秒以内,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1/5的误差。鉴于产品要求的高、大、难,当时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承接加工生产的订单。

这与其说是一张订单,不如说是一场挑战。张松涛清楚地意识到,机遇可能就隐藏在这场挑战背后。倘若能够啃下这根骨头,公司将会迎来一次蝶变:能力迅速上扬、地位大幅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经济效益、发展后劲都将水涨船高。张松涛接到研发加工任务后发现,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根本无法进行加工。尺寸太大,精密度要求太高,怎么办?手工打磨抛光!张松涛坚定地选择了最原始的办法。

不用机器设备,张松涛凭着几十年的熟练技术工艺用手工打磨抛光、精雕细琢,历时近6个月终于完成了第一件产品。产品送到扬州5308厂检验,品质精良,完全符合要求。第二件产品他用了4个月便完成。

近10年来,张松涛一直使用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每年产出三到四件优质产品。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让棱镜产品光芒四射的张松涛,享受着工匠精益求精的幸福。

一个工匠的终极追求

张松涛永远记得自己曾经听过有人这么说,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的人,和能让火箭上天的科学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初中毕业的他坚定地相信,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但人与人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是一个工匠的终极追求。

自己在工作台前确实疲劳了,难以坚持了,怎么办?到车间走走看看。看到车床精准地旋转,看到水滴均衡地滴落,看到成品棱镜亮闪闪的光芒,听到机器悦耳的轰鸣,就是工间最好的休息方式。

张松涛感谢企业给自己提供舞台,企业感谢张松涛给自己增光添彩。他走进工厂,用了5年的时间打基础,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接触到棱镜。板凳要坐十年冷,没有“被打磨抛软了的性格”,真的坐不住,更不用提做得到了。

疲惫枯燥到想放弃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张松涛的缓解方式是去踢一场球。张松涛说,工作的时候是纹丝不动,踢球的时候是左突右奔,一静一动,是大开大合的转换。当静动和谐地过完一天,他就重新元气满满了。

江阴市总工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