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选树,释放工匠创造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广泛选树,释放工匠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2-04-25 08:22:57

广泛选树,释放工匠创造力

——“江苏工匠”炼成记之一

全国劳模、江苏大工匠张永洁把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本报记者 谢丹娜 通讯员 李高祥

00后小伙孟凡东,进入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从事大吨位起重机调试钳工仅两年,刻苦磨砺,练就了0.01毫米的精度,在2021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决胜于毫厘之间,获得钳工项目第一名,刷新了产业工人国家级技能冠军的最低年龄纪录。

在本届大赛上,江苏选手勇夺总成绩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彰显江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效。江苏工会努力凝聚起的工匠力量,正在高质量发展中闪耀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从传统的机械维修到精细的智能制造,从一颗螺丝钉的打磨到大国重器的铸造,都离不开工匠队伍的“硬核”奉献。

“师傅焊接技术超群,她言传身教,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际焊接师郭有东的师傅,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女焊神”孙景南。她扎根一线练就一身绝技,总结出坡口圆圈摆动焊接等89项先进操作法,带领团队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技术攻关80多项,创新成果5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为我国轨道交通车辆国产化、谱系化作出突出贡献,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模等荣誉。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全国劳模何光华带领团队历时8年成功首创“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造经济效益逾11.2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劳模、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电焊高级技师张忠攻克柴油机机体高难度的焊补修复、高速动车组庞巴迪电机吊座焊接等关键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全国劳模、全国最美职工、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80后铣工陈亮,研发的新生产技艺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成长为高级技师、江苏大工匠……

近年来,江苏工会致力于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选树了一大批劳模工匠,其中包括14名获中华技能大奖的“工人院士”、6名“全国最美职工”,最近5年里,有两名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自2017年以来,我省共评选表彰江苏大工匠41人、江苏工匠407人。其中2021年底揭晓的第三届江苏技能大奖,在省总工会的积极推动下,评选产生江苏大工匠20名、江苏工匠200名,数量翻了一番。

全国劳模、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技能专家张永洁就是新诞生的江苏大工匠。1995年,他从技校毕业进入宝菱重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企业数控加工技术攻关领头人,紧盯数控加工技术瓶颈问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由他自主研发的机械加工红外线直线找正器、内螺纹数控铣削自动程序编程软件等创新技术,每年为企业降本节支超300万元。在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为企业创造效益8000多万元的同时,张永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数控人才,他们已成为公司数控技术的后备军、小组改善的生力军。

而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由工会主导的工匠选树活动已在江苏省设区市、县普遍展开,为在省级层面评选江苏工匠,进一步引导江苏省职工树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张永洁就是常州市总工会评出的首届“龙城工匠”。

南京确立了十年选树百名南京工匠的目标,采用竞技比武与综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技能水平、绝技绝活、领军作用、突出贡献四部分,对工匠人才进行综合评价。2021年已经是第五批评选,当选的工匠分别代表着各个领域最顶尖技能水平。

苏州常态化开展“苏州时代工匠”寻访活动,成立劳模工匠智库,组成劳模工匠宣讲团,定期举办劳模工匠论坛。吴江实施工匠培育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建立5家工匠学院行业分院和30家示范工匠学堂,培训产业工人8万人次,推动1.5万人次职工技能等级提升,9千人次学历提升。

“龙城工匠”“镇江工匠”“江阴工匠”“高港工匠”“海门工匠”……培育和选树劳模工匠人才,让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已成为江苏各级工会的一项重点工作。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冲,去年当选“南京工匠”。多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他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在逐步把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同时,不断攀登技术的山峰。近三年,他完成各类工装设备维修改造72项,破解了设备工装中的诸多难题,累计节约资金630万元,创造效益1000多万元。

从“靖江工匠”“泰州工匠”一路走来的江苏省劳模、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袁步华最近又有了新的收获。由他主导的热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设备由原先的纯用电改成气电混用,进一步降低了能耗。全部完成后,一年可为企业省下成本近千万元。

袁步华突破技术封锁,一举解决了锚链行业单环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在自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同时,也让亚星锚链抢占到了市场先机。凭借锚链热处理系列技改,他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些年,他进一步精简自主产品的工序流程,从导轮改造、能源改造、传动机构和炉膛改造入手,对热处理生产线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升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维修次数。据统计,他主导改造的项目,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超3000万元,节约标煤超3300吨。

正是许许多多像何光华、陈冲、袁步华这样的劳模工匠,引领着“江苏制造”走向“江苏创造”,不断助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