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爸爸”高德荣:把“良种梦”写在大地上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麦子爸爸”高德荣:把“良种梦”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2-06-09 08:23:46

“麦子爸爸”高德荣:把“良种梦”写在大地上

王槐艾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目前,全国夏收夏种夏管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可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湖滨村的村民们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因为他们今年种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高德荣繁育的“扬麦23”新品种,亩产量达到了1096斤,等于干了一季的农活收了两熟的粮。尤其是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是,他们心目中的大专家高德荣研究员,获得了2022年“江苏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称号,这可是扬州科技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已的手上。而要想把饭碗端牢,就必须解决种子这个农业生产的核心“芯片”。从一颗小小的麦种做起,高德荣扎根麦田搞科研,30多年如一日,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科技兴农初心使命,以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已任,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弱筋品质改良和耐迟播育种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已的小麦“芯片”。

在里下河地区出生的高德荣,从小就感受过农民的艰辛,从年少时起,他就有了从事农业的念头,让父老乡亲吃饱饭,少辛苦一点。 199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高德荣主动回到家乡,来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扎根麦田一干就是30多年。看到高德荣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过安逸日子,而是又回到农村种起了田,村里人都不理解,而高德荣却说:“我回来种田就是要让大家有更好的收成,把饭碗端得更稳,饭吃起来更香。”

高德荣幸运地遇到了被称为“南方麦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他跟着程院士常年奔走田头,与农民为友,与麦田为伴,专注于小麦新品种的繁育和小麦各种病害的防治研究。“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育什么,国家需要突破什么我们就钻研什么。”多年来,高德荣不仅配合程顺和院士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还带领团队解决了小麦生产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培育高产抗病品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粮食和口粮安全最大威胁及“卡脖子”问题。面对这块全世界都啃不下的硬骨头,高德荣带领团队研究了本麦区小麦品种和世界各地各类种质资源的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并对团队20多年育成的抗病材料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在“芯片”(种子)里植入“抗病程序”,攻克了小麦“癌症”,终于育成了我国首个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新品种“扬麦33”,这一小麦新品种不仅“身体”好,产量也高,为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和种业“卡脖子”难题贡献了“扬州方案”,巩固和提高了我国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品种改良一直在进行。10多年来,除了“扬麦33”,高德荣带领团队坚持以解决生产重大问题为出发点,培育了早熟高产品种“扬麦23”、耐迟播高产品种“扬麦25”、优质弱筋品种“扬麦24”、强筋品种“扬麦29”等,不少已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主导品种。在专心投入育种提升产量的同时,高德荣还从规模化生产角度考虑,在小麦品种抗病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和节本高效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只有真正爱上麦子,爱上土地。才能育出良种。”在高德荣看来,小麦育种事业关乎千家万户的饭碗。“时时察看麦苗长势,遇到雨天,戴着草帽就到田里工作了。”高德荣说,他的爱人是医护人员,工作也很忙,孩子没有人照顾,“常常要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年幼的女儿在很多同事、朋友家里住过,或者请传达室的阿姨抽空到家里去看望女儿。”

高德荣心里装着麦子,走路时会想,躺在床上也想,“女儿有时候会开玩笑地说,你是麦子的爸爸。”高德荣说。3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高德荣将“育种报国”的梦想写在了大地上。这些年来,他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主持和参与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增产粮食150多亿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提高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