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我省现代工运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关于深化我省现代工运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13 10:15:57

钮友宁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运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建党初期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首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奋斗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各级工会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履行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责,动员广大职工围绕党的纲领和中心任务建功立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党的主张意志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恢弘壮丽的时代篇章。在推进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我国工运理论实践创新体系的实践中,加强工运史研究和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唤醒广大职工的阶级意识和会员意识,引导广大职工奋进新时代,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充分彰显工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积极作为。

深刻认识中国现代工运史的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我国现代工运百年发展历程,深化中国现代工运发展史研究和理想思考,是深化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历史借鉴,也是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的逻辑起点。

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发展壮大是时代的召唤,职工队伍与产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相关联,工会是工业社会维护集体劳动权的重要工具,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是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遵循国际普遍性和中国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工运实践相结合,成为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转变的标志,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工人阶级作为人民群众最广大的主体力量,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主力军,成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力量。

工会干部是工运事业的传承者和经历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推陈出新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加强中国工运史研究的意见》,从我国工运史发展研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挥工会团结教育和组织服务职工的功能,依法有序承接适宜工会承担的公共职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要加快做好工运史料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体现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与时俱进,为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历史参照,为开创我国工运事业新局面提供路径思考,这是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江苏地区是现代工运史研究的“富矿”

江苏是近现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产业工人和工人运动的集聚区域。

江苏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被誉为“常州三杰”,早在大革命时期的江苏工人运动风云激荡,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推动参与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江苏的南京浦镇、徐州铜山和无锡市,一度成为江苏现代工人运动的三大策源地,涌现王荷波、姚佐唐、秦起等工运领袖人物,成为大革命时期江苏工运的杰出代表。在席卷全国“五卅运动”牺牲的革命烈士中,工人代表顾正红是江苏滨海人并加入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淮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基层工会组织,轰轰烈烈地开展支援前线的大生产运动,推动保障社会民生和改善职工生活,在苏皖边区军工生产系统的工匠人物中,就有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专家吴运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苏南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一道开辟“第二战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贡献。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江苏工人阶级和各级工会在省委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焕发极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巩固新生革命政权和改善国计民生献计出力。江苏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维护劳动权益的职工运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劳模群体成为工人阶级的丹心谱,涌现华罗庚、章瑞英、斯霞等劳模先进。工会工作、职工运动和劳模群体“三轮驱动”,成为新中国江苏工运发展史的时代主线。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江苏加强新时期工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践,开展颇具特色的创树职工主题教育活动,完善企业职工“共保合同”(集体合同)制度,探索开展地方工会联合制代表制试点工作,率先构建较完整的地方性劳动法规体系,我省先后颁布实施“一办法七条例”,加快工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设,探索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成为推进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法治化的实践,选树劳模先进代表张云泉、邓建军等,以及新时代劳模先进孙景南、刘云清、陈亮等,他们积极投身劳动竞赛和生产技术革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彰显江苏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风尚。

新时代深化江苏现代工运史研究的思考

在我国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阶段的实践中,各级工会要坚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开创未来,抓住全总组织编写中国工运通史和工会志的契机,深化和巩固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成果,深入学习国家和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认真贯彻全国总工会编史修志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落实《全总关于加强中国工运史研究的意见》,不断提高江苏现代工运史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充分反映江苏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特征,反映全省职工队伍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举全会之力编修江苏现代工运史精品力作,为江苏工运事业永续发展的提供历史借鉴和制度参考。

首先,要形成全省工运研究一盘棋思想。把做好现当代工运理论实践创新发展研究,放到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中统筹考量,体现江苏工运发展史的地域特色和工会元素,不断提升工运史学理研究深度和学术研究精度。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职工队伍发展状况,推动构建工运理论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注重从工运发展史汲取职工智慧和经验,以更好地满足职工对民生幸福的向往,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解决制约工会工作发展的体制难题。通过我省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的发展进程研究,探知现当代工运规律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明确新时代工会工作发展战略和流程管理,提升工运史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劳动关系智库,把全省工运史研究作为社会交叉学科重点领域,围绕重大题材和历史事件开展溯源全景研究,及时还原工运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要加快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和科学运用,明晰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深刻哲理,推动我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构建我省现代工运史研究的逻辑框架。一是健全工运史研究机构。要把深化我省工运史研究体系作为重要任务,纳入省“十四五”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划,成立省工运史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各地将工运史纳入地方史志编纂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工运史研究的选题计划,采取课题选题报备和公开招标方式,吸纳部分基层工会理论实践研究者参与编纂,形成地方和产业工运史相承接的体例范式,编列严谨的研究规划纲要和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联席会议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加强工运史遗存保护和成果运用。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尤其是党史、地方志部门和社会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工业实物遗产和工运遗迹的保护力度,推动我省工运史研究和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其纳入省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加强对工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认知认证,注重工运资料的收集、发掘和整理工作,发挥其对工会工作的历史传承和教化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学史明理、研以致用,充分彰显我省工运史深度研究的时空维度,发挥研究成果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引领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工运史的宣传力度,把江苏工运史研究作为革命史生动教材,作为广大职工深度解析工运发展史的鲜活案例,为江苏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成功探路。

第三、强化现代工运史研究的综合保障激励。把工运史研究作为探究工作规律的系统工程,开展抢救性收集整理工运史的史料活动,广泛公开征集各个时期的工运文物,及时完成全总交予编纂工运史志的任务。借助互联网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工运史研究的内容体例和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和全过程反映工运发展轨迹,明确新时代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使命责任。要把加快高素质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兼收并蓄、以我为主的编纂修史原则,通过招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提升工运史编史修志能力的有益补充。要创新工运史研究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路径,科学评估工运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成果,突出工会干部参与编纂的主体地位,凸显工运史研究开放型集成化包容性,推动将工会志转变为工运研究史稿,鼓励市县工会开展专题性研究。要加强对工运史研究人员的职业培训,积极引进历史学、社会学和劳动法学人才,把党的群团理论和工运特质理论相结合,形成江苏特色的工运史研究保障体系,公开征集工运史重大题材和基金资助项目,定期发布工运史研究具体进展和成果运用,调配工运研究机构的人员编制资金保障,努力编成一部反映江苏工运规律“信史”,为工会干部提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