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引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匠心引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8-04 09:06:38

连续三届当选党的全国代表,“知识型产业工人领跑者”邓建军——

匠心引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谢丹娜

【编者的话】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从今天起,本报策划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十年·十人话变革”全媒体行动,寻访党代表中来自一线的10位劳模工匠,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10年来江苏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持续不断,零星的挡车工关注着操控系统前的显示器,一听到纺纱设备停摆的声音,就能快速地根据显示器提示清理出多余的纱线。

“我们已经完成6台分经机的改造,实现CCD相机断经检测的自动控制,后面还要改造8台,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单人产量可以提升50%!”紧跟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的脚步,记者亲眼目睹一根纱到一块牛仔布的“变身”全过程。外面骄阳似火,车间里就像蒸笼般,他不断抹去脸上沁出的汗水,身上的工作服早已湿透,“到车间走一圈,看生产工序、听设备运转声音,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我一天工作的开始。”

扎根生产一线30多年,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50个,邓建军从一名只有中专文凭的普通技工,成长为世界纺织机械领域的专家型工程师、国家级技能大师,被誉为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江苏大工匠”等称号。作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邓建军已经成为工人创新的代名词。

挑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邓建军中专毕业进入黑牡丹当了一名电气维修工,正赶上企业引进大批先进设备的变革转型期,使用好、保养好这些设备,进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了他所在电子组必须跨越的“拦路虎”。

如何降低染浆联的停机损失,是困扰行业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当时,世界上即便最先进的机器,每染完一缸纱也会停机,产生约360米染色不均的废纱。“如果能让机器永不停止地转动起来就好了。”邓建军团队尝试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接下来的100个日日夜夜,他和伙伴们成了最忙碌的“机械人”,晚上趴在桌子翻书画图,白天爬上机器多次试验……从设计改进方案到调试安装,经过反复验证完善,终于打破了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

接下来,邓建军团队乘胜追击,经过400天努力,一口气开发出“在线PH自动控制系统”“染液添加系统”“循环流量控制系统”“自动浆液控制系统”“在线染料组分分析计算控制系统”五项成套技术,每一项都是业内首创,黑牡丹染色质量从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稳定控制牛仔布的预缩率,也是一项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经过无数次现场测试,邓建军团队将电子技术成功融入传统缩水机中,牛仔布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国际标准,黑牡丹就此跻身世界三大牛仔布服装面料供应商之列。

“这一连串的成功尝试,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团队自信。”邓建军回忆说,“虽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很痛苦,但是一旦在试错改错中解决了疑难问题,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别提多让人激动了。”他曾经更换过1分钱的易损器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彻底摆脱了1万元的漫天要价。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邓建军也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创新“头雁”。团队1999年命名为“邓建军科研组”,2009年建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成为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今已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从一开始的3人攻关小组,到现在29人的创新集体,“原来百分百的精力都是花在技术研究上,现在带领团队攻坚,必须腾出一部分精力用在管理上,尽可能地为年轻人提供支撑,让他们少犯错甚至不犯错。”

自主创新给核心竞争力“加分”

“人们常常会问:企业有研发部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存在价值在哪里?”领着记者参观时,邓建军介绍说,“我们用实践给出了答案:研发部门创造性地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劳模创新工作室则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难题,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企业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没有转型升级的底气。”见证了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邓建军对于创新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不断创新攻关,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牛仔裤染色过程会产生废水,废水排放工艺如何实现低碳环保可谓困难重重。”可喜的是,经过邓建军团队长达一年的攻关,“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项目”获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无水与少水染色工艺,不仅从源头上让污水处理量下降了近80%,能耗降低了近60%,还让单一的蓝黑色牛仔变身为绚丽时尚的糖果色。目前,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一个新的难题摆到邓建军面前。当时,国内外纺织印染行业片状染色联合机上的氧化方式均采用传统导辊上下环绕方式自然空气氧化系统,往往会造成染色浮色严重,色牢度不稳定,后工序水洗用水用汽量多等问题。这年盛夏,邓建军带着团队在车间温度高达40度的情况下,尝试采用有温湿度控制的快速氧化系统装置。历经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该装置成功应用,有效破解了因为四季温差湿度的不同而带来的染色色差问题。

为了改变传统化料费时费力费料、污染环境等情况,邓建军团队经过10个月的实地调研、2年左右的研究,成功完成集中自动化料系统的投运。这套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智能化料,以前每天需要9个人化料,现在只需2个人运输染料,每天省下约50公斤的染料,年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我们又引进了激光雕刻设备与臭氧整理设备,进一步实现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生态化。”邓建军说。

“现如今技术复杂程度高了,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度大了,创新攻关更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平台协同,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创造价值。”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黑牡丹在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染浆、纺纱、产品开发、织造、后整理、设备、电气等7大工种为代表的数十个创新班组,形成了“班组专攻、团队集成”的协同攻关机制,和“课题立项——首席引领——团队协作——技术攻关——转化验证”的协同创新流程,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眼下,黑牡丹正在进行智能化转型,向科技要效益。邓建军带领团队对传统设备尝试“机器换人”的改造升级,以“机器换人”提高工序效率。

为更多工匠人才成长领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企业转型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还迫切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在邓建军看来,推动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弘扬“专、精、创”的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尤为重要,没有高技能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很早就建立了“一人讲、团队点、众人评”的知识分享模式,每个组员围绕一个技术环节和一个专题轮流讲评,周例会、月小结、季末评,分享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黑牡丹很多员工实现了从一双手到多双手的递进、从专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蜕变。

“竖起一杆旗,引领一批人;点亮一盏灯,照亮大一片。”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黑牡丹员工技能成才和创新创造意识高涨,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迅速成长起来,先后涌现行业、省、市、区各级劳模、工匠30人次,省、市企业首席技师5人,荣获各级五一劳动奖章14枚,培养评聘技师、工程师300多人。

陈伟华是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负责设备维修。在对进口织机技术改造中,他带头攻关,和设备维修团队通过采用轴承钢套镶嵌磨损表面的方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最终取得成功。仅这项技术,就为公司节约维修成本250余万元,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去年,他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除了党代表、创新带头人,邓建军还有多个“身份”——江苏省签约产业教授,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和江苏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作为产业教授,他深度参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为学院的高水平发展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做贡献。作为兼职工会副主席,他连续两年带领东中部地区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赴新疆开展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培训交流活动,与江苏省各地劳模到泗阳等地结对帮扶,为当地企业破解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难题、培训技能人才。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更多产业工人掌握实实在在的真本领、高技能,早日建成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邓建军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他建议,让职工教育培训搭上互联网快车,“人社部门、工会、企业可以组成职业教育联盟,培训产业工人,提升工人的专业素质;开发互联网资源,让每位工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电脑和手机上进行自主学习、提升。”

扫码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