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萍:三次援藏支教 点亮孩子“眼里的光”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袁良萍:三次援藏支教 点亮孩子“眼里的光”

发布时间:2022-10-11 00:34:02

袁老师和藏区学生们在一起。

“你看,这些都是我在西藏时候的照片,我皮肤本来就黑,到那边就更黑了,脸上还多了很多的晒斑,又多了‘高原红’。不过学生给我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次仁拉姆,次仁在藏语里是长寿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袁良萍一边翻着照片,一边回忆着援藏经历。对她来说,援藏是最宝贵的经历,成为她教育事业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2014年,得知江苏省首批援藏教师队伍中还缺少一名政治教师,一直被雪域高原的神秘深深吸引的袁良萍,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我就跟老公商量,他也是我们学校老师,短时间就决定了报名。”袁良萍的丈夫王安回忆说:“当时为了让她在西藏那边尽心尽责地安心工作,我们把老人接到身边来照顾孩子。”

没有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袁良萍毅然踏上了援藏支教路。

“刚到拉萨,缺氧是我面对的最大挑战,援友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痛、呕吐、失眠等反应,我一边调整心理状态,一边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和专门为我们援藏教师开设的西藏风俗民情、宗教信仰、高原保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一直以来,氧气罐和血氧仪都是她的“标配”。她常常调侃道:早上吸一口,白天精神好;晚上吸一口,夜里睡得香。

袁良萍在教学中发现,藏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照搬原来的教学方法行不通。藏族学生有着突出的歌舞才能,非常活跃的课堂氛围,但逻辑思维能力差,遗忘也快。结合这些,她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压缩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降低难度,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身为政治老师,她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时事新闻,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藏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赏识教育原则,对于那些表现良好,进步明显的同学,提出表扬,她自己出钱,买物品奖励他们,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作为援藏教师,袁良萍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很多孩子来自农牧区,有些偏远的孩子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生活上得到的关怀太少了。”于是,袁良萍萌生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会的想法。

她搜集孩子们的相关信息,设计集体生日会的课件,为他们买生日蛋糕,点上蜡烛,让他们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学生白玛央珍激动地说:“从小到大,年年过生日,从没有一个生日像今天这样有意义。”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袁良萍知道自己做对了。

学校很多学生都是“三包生”(包吃、包住、包学费),但仍然有孩子因为付不起其他费用而面临辍学,索拉就是其中之一。了解到情况后,袁良萍悄悄资助了她。如今,她已经考进内地高中。

2014年至2021年间,袁良萍共参加了三次援藏。“老师,你要回去了吗?”“能不能留下来继续教我们?”每当支教快结束时,面对孩子们的挽留,袁良萍心里万分不舍。于是,她一次又一次踏上援藏之旅,成了援藏团队中支教时间最长的女教师。

她第一次去援藏时,儿子王袁刚上小学一年级。2021年她回来时,儿子已经上初一了。为了藏区的孩子,她错过了陪伴儿子长大的这段时光。王袁说:“视频的时候,我发现妈妈偷偷地哭了。现在我长大了,知道妈妈是去帮助更多的人,我挺佩服她的。”

三次援藏经历,让袁良萍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西藏教育的大力支持。“学生们有机会走出西藏、放飞梦想,将来带着知识、带着技能,回到家乡,帮助家乡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最大的骄傲。”她动情地说到。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