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强:“成为一名工匠,是我最大的追求”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马小强:“成为一名工匠,是我最大的追求”

发布时间:2023-02-24 11:12:44

马小强:“成为一名工匠,是我最大的追求”

薛斌

在制造业一线成长,马小强深感幸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我在钛合金无缝管行业已经第6个年头了,一直以来我都把成为一名‘工匠’作为我职业的最大追求,能够在制造业一线成长,我深感幸运。”张家港华裕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机修班组长马小强说。

“选择很难,也很简单”

马小强是河北保定人,作为高考竞争最为激烈的省份之一,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在完成7年本硕大学生涯后,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面临工作的选择问题。

当时社会上出现“考公热”,父母也支持他“考公”,铁饭碗、稳定、收入有保障,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招录考试。而马小强觉得,7年的材料学专业荒废实在可惜,在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制造业更是大有可为。

通过校招,马小强选择了张家港华裕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研发类岗位,“工作的选择很难,也很简单,只要学有所用就是最好的选择。”

“深耕一线,让我有底气”

懵、没有方向感,是马小强入职后一段时间的常态。起初,在被安排到辊扎机床前,面对又脏又累的轧制工作,他内心还是有些抵触的,觉得与自己做研发的期望相去甚远,有点大材小用。在枯燥乏味的轧制工序上,日复一日,他甚至觉得是在浪费生命。

这时候,公司总经理从他的表现猜到了他的心思,主动找他谈话,循循善诱,熟悉轧制过程是研发的前提,为研发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研究、实验,才能改良轧制过程,提高成品率。

在公司领导的开导下,马小强放下了内心的浮躁,通过下沉制造一线,搜集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累计提出工序改进意见5项,申请专利10件。通过工艺的改进,承接了省基础支撑项目和市重点研发产业化项目3项。“深耕一线,让我成为工匠的目标,越来越有底气。”马小强自信地说。

攻坚克难,“敢”字当先

在研发的岗位上,没有“敢”的魄力是不可能有突破的。

在公司参研的国家重点研发产业化项目过程中,马小强接到了“氩弧+激光”双枪焊设备产业化的项目,当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现有单枪氩弧焊制备焊管无法焊透厚壁钛管,抗拉强度、气密性和耐海水腐蚀能力不能满足项目要求。马小强并没有退缩,一个多月连夜奋战,采用有限元模拟技术,分析金属质点流动情况、焊缝余高随温度变化等数据,在委托第三方设计激光焊枪的过程中,在180A—250A电流范围进行多频次试验。他积极克服数百次失败带来的沮丧情绪,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最佳适配电流。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力学性能不达标。马小强没有气馁,一难攻克后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他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每间隔10℃测量一次力学性能,最终得出热处理温度在580℃时,力学性能满足项目要求的最佳数值。

马小强感叹道:“作为一名研发人员,做事的勇气非常重要,要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试错,在为‘匠’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弯道可超。现在都在讲‘四敢’精神,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敢干’就是研发人员应该具备的特质。”

学无止境,匠心筑梦

作为一名基层研发人员,马小强充分认识到,当前传统精加工行业竞争激烈,产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在一些高端领域积极探索,才能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而要有所突破,仅仅依赖技能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扩展学习的广度,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消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是成为一名工匠的必然要求。

2021年,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总工会推出了“金牌蓝领”赋能计划,马小强积极报名,通过累计6个月的学习,在班组长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还荣获张家港市五一劳动奖章,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从“工”到“匠”是一个动态且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相信,只有深耕实业,顺势而为,‘敢’字当头,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坚持匠心,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马小强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