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争当储能科技创新“排头兵”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十年磨剑,争当储能科技创新“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3-06-09 08:44:00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毅:

十年磨剑,争当储能科技创新“排头兵”

本报记者 刘涛 通讯员 戴顺阳 葛维祥 李倩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不断研发新产品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江苏华富储能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黄毅,10年来一直从事先进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管理,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9篇,获得专利授权12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评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最近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摘得“扬州大工匠”桂冠。

博士甘当“小学生”,求真知长真才

黄毅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领域是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燃料电池,对先进化学电源技术涉猎不多。2013年入职华富储能公司后,他清醒地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于是经常深入车间,甘当“小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一线工人请教学习。

在原材料检验中,黄毅发现一些检测方法按旧标准执行,存在操作繁杂、误差大等缺陷。于是他查阅资料、反复试验,确立了全新的检测规程,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电池化成结束后,有一道吸胶工艺,吸出的胶均按废酸处理,造成资源浪费。黄毅带领技术人员尝试了多种不同材质的高分子滤膜,对废酸进行提纯,变废为宝,按每天2吨废酸计算,每年可节约成本40万元。

除了生产车间,黄毅还积极学习了解市场售后工作。他发现一些电池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在电池极柱或安全阀部位会发生“爬酸现象”,容易对设备造成腐蚀。经过细致的观察和试验,他独辟蹊径,在极柱上增加一些凹槽的设计,结合多重密封,彻底解决了极柱爬酸的问题。安全阀渗漏与电池使用工况密切相关,黄毅又借鉴在其他领域广泛使用的气液分离原理,设计开发“异型滤酸片”,确保酸不会随同气体排出,减少了电解液的损失,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勇攀科技高峰,助力建设“绿色工厂”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源动力。”黄毅深谙此道理,并且为之不懈追求,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铅炭电池是一种先进的铅蓄电池。自2010年起,国内主流电池厂家均开展了铅炭电池的研究,由于项目难度高,黄毅及其研发团队也一度受挫。2013年,黄毅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在关键性能指标优化方面取得突破,大家非常振奋。可随后,如何充分发挥材料的优良特性,碳材料与负极活性物质的结合工艺难题又摆在眼前。

“工艺调整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艰难时刻,黄毅越是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近2年、700多个日夜的材料制备、样品制作、测试验证,团队最终开发完成了具有长寿命、高倍率性能的产品。产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6年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铅蓄电池本身是性能可靠、应用最为广泛的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然而社会大众依然“谈铅色变”。黄毅认识到,实现铅蓄电池清洁生产和严格的资源循环化,才是消除社会偏见的根本举措。于是,他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测试分析,终于找到一种有机酸添加剂,可以提高脱硫效率,并对加热炉进行改良,提高烧结效率,将废旧再生产物按一定掺入比直接用于新电池的生产,实现了生产材料的绿色循环。该项目成果也成功助力华富储能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与此同时,黄毅还主持参与了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将华富的技术创新点写入国家相关标准中。

当好“领头雁”,引领团队展翅高飞

今年41岁的黄毅不仅是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产业教授,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他用党性原则严格约束自己,领衔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企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贡献力量。

工作中,黄毅将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发挥到工作细节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黄毅推动公司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扬州市化学储能企业重点实验室。2021年,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是获评扬州市唯一的省级示范站。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客户协同”活动,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0名,引领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黄毅深知,科技攻关是“系统工程”,需要集思广益、凝聚团队的智慧。因此,他在技术中心创新建立了“组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汇报讨论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加快了项目研发进度。他还高质量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助力学生入选扬州英才培育计划,并带领团队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及时跟进最新的技术进展,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参与学术研讨会,到相关的科研院所学习,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