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倩:一个好案子办出来,不能让案件沉默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许晓倩:一个好案子办出来,不能让案件沉默

发布时间:2023-07-17 10:04:40

苏佳伟 摄

许晓倩是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办案之星”。作为该院劳动人事争议法庭(下称劳争庭)的办案主力,在中院年均承办案件近150件。这些年,许晓倩总能独辟蹊径地总结出经验和做法,她去年撰写的两篇案例就被最高院评为年度案例,一篇案例在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分析评选中获奖。

“不妨提前多做一点”

2017年至今,许晓倩办理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上述150件的办案量,并不包括调解和撤销仲裁的案件。

“矛盾的化解需要多方合力,与其后面产生问题再去被动地填补,还不如提前多做一点事情,把矛盾先化解掉。”接受记者采访,许晓倩坦承不少劳动者确实是弱势群体。提及一件工伤案,她回忆说,案中的劳动者因工作受伤,伤残等级为“陆级”伤残。工伤治疗结束后,劳动者回老家,未再到公司上班。2016年底,劳动者所在市残联作为批准机关,向劳动者核发残疾人证,载明劳动者属于精神残疾,等级为贰级。劳动者父亲认为精神残疾与工伤有关,遂对伤残等级申请复核,经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劳动者致残程度鉴定的最终结论仍然为陆级。劳动者起诉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期间工资、交通食宿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医疗费等合计160余万元。一审法院依法支持了劳动者应得的各类工伤保险待遇,并扣除公司已经支付的部分,最后判决公司支付劳动者15万余元。劳动者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在审理过程中,许晓倩敏锐地发现杨某父亲难以平复的内心,关系着社会安定问题。

“法官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一个人的人生。我觉得,案件会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一个企业的走向。”许晓倩认为,无论是外地来锡的务工者还是本地的劳动者,他们背后都有家庭,一次劳动关系的确认、一次加班工资的计算、一次违法解除的认定……牵动的是整个家庭、一个企业,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案件,判决是最省力的方式,但也将矛盾推向了社会,不利于实现案结事了。说起这起案件,许晓倩介绍说,通过无锡中院向有关部门制发司法建议,在所在区政法委和街道部门一起努力下,事情获得圆满解决。

“不妨做得更深一点”

通过对案件总结分析后,许晓倩发现,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纠纷多发生在诸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伤待遇以及报酬、调岗合不合理等问题;而涉及到中高级管理层、科创人员,则是科技创新股权分配、竞业限制等相关纠纷。

以竞业限制为例,涉案主体分有三类: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有时这个范围会扩大化,扩大到包括亲属在内的其他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过程中,违约金的金额约定是否合理?竞业限制的保密措施有没有到位?现实中,适格主体竞业限制义务的方式也是迭代更新。许晓倩分析,虽然竞业限制类案件量相对于庞大的劳动争议纠纷而言比例并不是特别多,但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通案件。尤其是近两年,受大环境的影响,竞业限制案件有增多趋势。

许晓倩办理竞业限制案件时,认真梳理法律关系,进行深入法律分析。在一起竞业限制案件中,劳动者在职期间是开发主任工程师,主要负责高端产品研发。其离职后,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频繁出入与原单位有同业竞争关系的第三方公司。竞业限制违约行为日趋隐蔽,用人单位举证非常困难。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存在竞业违约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据介绍,本案中劳动者隐匿再就业情况,通过与毫无关系的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来规避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再次就业的公司主动为入职劳动者提供掩护,增大原用人单位举证难度。本案在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从事竞业行为进行初步举证而劳动者对于离职后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未举证到位的情况下,法院判决劳动者承担高额的违约金。该案在无锡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2021年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件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无锡中院劳争庭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竞业限制案件,进行梳理之后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由许晓倩等人进行调研撰写报告,“形成共性规则来应对各种情况。”

“不妨走得更远一些”

这些年,许晓倩有一个小习惯,把每个案件不同的要点先列出来,然后过一段时间进行“复盘”:案子能不能写类似“法官说法”“年度案例”之类的典型案例文章。

因案例、信息工作突出,许晓倩2020年被评为全市法院案例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度荣立专项三等功、2023年被评为全市法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2020年以来,许晓倩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案例、调研文章10余篇。其中,承办的案件被省高院两会报告采用;2022年荣获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三等奖,全省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二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二等奖,全省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一等奖;3篇案例分析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在人民法院报、审判研究多次发表调研文章;承办并报送的典型案例三次入选省高院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并两次居于十大案例之首。

“文章发表并不是目的,能发表当然最好,即使不能发表,也会锻炼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许晓倩如是说。越往深处,许晓倩越发觉得,劳动争议案件不仅面广量大,而且极具深度。她说:“劳动争议案件专业性很强,一个好案子办出来,不能让案件沉默!”

本报记者 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