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产改”实践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丹阳“产改”实践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07 08:49:22

丹阳“产改”实践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通讯员 许芳 汤小君 郭格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改什么?能给职工带来什么?……近年来,镇江丹阳市总工会立足职工和企业双向发展需求,紧扣“产改”关键要素,推出“扩范围、列清单、建机制”的实施方案,带领全市各级工会共同行动,探索并实践符合该市产业发展实际的思路和举措,呈现出全市“产改”工作措施创新有力、特色亮点明显的喜人局面。

步履铿锵,打通“产改”路上“堵点痛点”

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市总工会建立推行了帮办联办、指导谋划、观察督查、评价反馈“四项机制”,牵头组织“产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试点地区、企业(行业)结对,采取帮办、联办等形式,推动“产改”诉求即时受理、综合分析、分类处置,帮助试点对象解决“产改”中存在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难题。

针对职工普遍反映的晋升通道不畅问题,市产改办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工商联等成员单位,组成专项工作组,指导试点企业推出以职工考核积分为依据的选拔任用办法,帮助试点企业建立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打通职工晋升通道,20余名试点企业中一线职工也因突出表现得到提拔任用。

在一些职工反映技能培训少、不系统时,市总工会职工学校联合市教育局和市委党校共同推进,与江南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开设成人学历提升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授课模式进行培训,帮助500余名职工圆了“大学梦”。同时组建了一支由市总思政教师和劳模先进组成的“双进”活动讲师团队,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宣讲活动,进企业、进校园为一线职工、在校师生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工运史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论述等内容,掀起大学习、大宣讲的热潮。

目前,产改联席会议29家成员单位已有12家与改革试点单位结对,已指导帮助试点单位解决改革难题13例。今年更在原有“试点单位”基础上新增试点单位16家,“产改”试点扩面已接近全市建会企业的45%,覆盖建会企业370余家,涉及产业工人5万余人,有力落实了“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基层为重、创新为魂”的工作理念,疏通进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

探索有方,形成“产改”工作“丹阳方法”

“产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走形式。市产改办在探索并推出“四项机制”的同时,以狠抓落实、久久为功的改革决心,打造全市“产改”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探索形成“产改”工作的“丹阳方法”。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市总了解到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在政策理论把握、实施改革举措方面存在偏差。对此,市总优选了8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产改工作指导组”,采取“保姆式”服务模式全程参与指导试点地区、企业(行业)拟定改革方案,谋划推进举措,跟踪保障“产改”项目落地落实。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劳模的社会影响力,组建了一支由12名来自不同行业从事不同专业的劳模组成的“产改观察团”,专门负责“产改”项目实施进度监督检查,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在“产改”质效不明显时,市总积极畅通一线职工反馈渠道,组织入企调研座谈30余场次、发放评分问卷1000余份,收集整理改革意见建议80余条。

工资薪酬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以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技能提升的热情普遍不高。为此,市总一直将职工薪酬问题作为“产改”的一个突破口认真研究,研究建立了一套“能级工资”实施方案,推动丹阳眼镜行业商会与行业工会联合会在眼镜行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职工创新成果直接转化成薪资,提升技能人才职级津贴、师徒结对补贴等。

“产改”赋能,让产业工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

随着“能级工资”的实施使一批有技者的“薪”情越来越好,大大激发了产业工人学知识、学技术、搞发明、搞创造的积极性,同时破解了眼镜企业的“用工荒”,职工收入稳步上涨,企业效益稳定增长,行业状况稳健发展。

着眼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今年,该市立足产业实际,积极推动试点企业创新探索,围绕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活动,在促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畅通产业工人成才通道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丹阳特色的“产改”试点之路,首批“十大眼镜工匠”、“十佳工艺操作法”、“十对名师高徒”、“三十佳”优秀成果在此环境下诞生。

如今在丹阳,产业工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正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