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对话大国工匠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大科学家对话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23-12-21 09:04:22

大科学家对话大国工匠

通讯员 吴宝城

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系统“弘扬三种精神,凝聚强国力量”学习宣传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长三角地区巡讲活动,日前在合肥工业大学举行。其中有一个《大科学家与大国工匠》的访谈节目,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节目是由上海与江苏联袂呈现的。

访谈的主人翁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劲松;中国电科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微系统事业部雷达收发组件总装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顾春燕。一个是前沿科学研究大科学家,一个是制造大国重器的大国工匠。他们同台讲述奋斗者的故事,虽然身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但他们讲述的故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幕后与台前——从望其项背到平起平坐

李劲松与顾春燕同台接受采访前并不相识,这是节目组根据宣讲需要统筹安排的。他们的工作都非常繁忙,彩排的时间十分有限。宣讲当天上午10时许,李院士只身一人背着行囊,匆忙从上海专程赶到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报告厅彩排,这是与顾春燕第一次见面。下午2时30分宣讲活动正式开始,满打满算也就4个小时左右的准备时间。午饭时,李院士在餐桌上快速地扒拉几口饭菜,根据节目组的建议,修改讲稿去了。宣讲活动一结束,李院士乘坐下午5点多钟的高铁,来不及吃晚饭就得马不停蹄地返回上海。顾春燕的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加班是常态。得知自己要和院士搭档,同台接受采访,觉得机会十分难得,内心充满惊喜又十分忐忑。她早早地在彩排现场恭候李院士,并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想请李院士为她签名作为纪念。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一线工人,院士对于她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为了提高效率,尽快进入角色,工作人员把他俩召集到一起,进行了快速沟通对接。顾春燕急不可耐地从文件包中取出本子和笔,双手恭恭敬敬递给李院士,请他签名题词。没想到,李院士非常谦和,微笑着问顾春燕,想写点什么?二人一见如故,相互添加微信,交换采访信息,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顺利切入采访主题,彩排和正式接受采访,二人配合默契,侃侃而谈,对话金句频出。

台下与台上——从“板凳要坐十年冷”到“十年磨一剑”

人们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两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取得突出成就,也不例外。

李劲松算得上草根院士,成长历程十分励志。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南昌发电厂子弟学校完成的,大学就读的既不是985也不是211。1993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本科毕业后,保送到了扬州大学(当时的江苏农学院)读研究生,一开始推荐的研究方向是养禽专业,后来阴差阳错去探索胚胎冷冻技术,当时的导师是李厚达教授。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利诞生,当时系里安排李劲松去北京大学旁听细胞生物学课程,后来又安排他去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陈大元研究员的实验室学习克隆技术,1999年正式成为陈大元的博士生,之后又参与了克隆牛的重大科研工作。2002年,选派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美期间,完成了嗅觉神经细胞的克隆工作。2007年学成归国,来到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劲松学业上稳打稳扎,事业上如日中天,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意志,勇闯科学“无人之境”,首创“半克隆技术”,牵头“基因组标签计划”,引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为翻译生命“天书”,构建世界科学共同体做出了杰出贡献。

顾春燕是地地道道的一线工人,她的成长故事同样感人至深。16年前,她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经过层层严苛选拔,最终从400多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作为3名新入职者中唯一的学生党员,怀着对军工事业的热爱,从此与我国尖端雷达装备的生产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工作就是在高倍显微镜下利用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金线,将雷达组件内条块分隔,高低不平的各类芯片连通激活。操作空间是在指甲盖大小近30层基板上,完成近百个芯片的贴装以及上千根金丝的“穿针引线”,实现芯片内只有一粒灰尘大小的互联互通,操作水平直接决定产品质量。金丝键合技术是微组装领域操作难度最大、技术门槛最高的一项精细复杂的技术。为了锤炼技艺,她每天工作时几乎不喝水、不上洗手间,数小时始终保持同一个姿势。数十年的坚持不懈,练就了键合时让金线和手腕儿拱起的弧度一致,形成了稳定的“肌肉记忆”,实现芯片内1微米互联不短路,在薄如蝉翼的芯片上完成“心脏搭桥手术”。近年来,她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微组装技能竞赛,均以绝对优势夺魁。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现在还担任中国电科十四研究所的兼职工会副主席。顾春燕“择一事终一生”,十年磨一剑,巧手为大国重器“点睛”,为我国雷达核心部件研发试制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隔行不隔理——从殊途同归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李劲松与顾春燕,一个在电子显微镜下做生命体的“微组装”,一个在高倍显微镜下做芯片的微组装。一个是生化方面的,一个是物理方面的。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可实际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李院士要把卵子中遗传物质去除,把体细胞的核注射到卵母细胞中去,形成克隆胚胎,好似孙悟空拔根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说起来简单,操作稍有闪失,细胞壁上就会千疮百孔,前功尽弃。顾春燕在微米级小间距、低拱弧极限键合,往往需要尝试十多种刀具,反复试验上百次,全神贯注,屏心静气,眼手心高度协调一致,才能割开芯片上10微米带钝化层的线条并键合到相邻位置。稍有不慎,技术参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李院士的实验室,在他的团队里,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新的奥秘在探索,克隆技术的应用方向有宠物克隆、濒危动物克隆和治疗性克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在缔造生命,创造奇迹。在顾春燕团队里,随着研制型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对原有的工艺设计规范不断提出新挑战,如何把设计师的“思路”变成“线路”,进而把“线路”变成“出路”,她每天都要主动与设计师、工艺师深入交流沟通,用机器暂时无法替代的手上“绝活”,跨前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退后一步多想几个“怎么办”,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实现批量生产和工程化应用开辟通路,为三军将士保驾护航。

大科学家与大国工匠的对话似乎不需要彩排,他们之间有这么多的巧合和共识,越谈越投缘。惺惺相惜,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