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梦得”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梦中“梦得”

发布时间:2024-01-22 11:07:51

去年春节,我和父母冒着严寒,驱车前往太湖东山岛上的陆巷古村游玩。虽已立春,天还是冷得要命。走进村口就看见寒谷渡,微微细雨中,我们撑着伞沿着青石板路一路疾行,好让身子暖起来。刚走过一片小橘树林,我们发现了树林边露出一个粉墙黛瓦的高宅大院,门口写着“宝俭堂”——叶梦得故居。

叶梦得,一个好熟悉的名字。去年暑假期间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比赛,我在准备上课材料时初识到他的名字。当时就知道他是吴县人,我还特地去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里找寻过他的踪迹。从古至今苏州名门望族很多,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而入列五百名贤的叶梦得,就是苏州叶家的代表。

叶梦得故居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园林,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局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平望池水,我仿佛看到叶梦得的影像在对岸池边浮现,他身材清瘦,眉目修长,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叶梦得为官,经世济民、正直清廉、注重实干,一生对君忠诚,恪尽职守。他曾两次管理前线给饷事务,清正廉洁,井井有条,让前线军队没有后顾之忧而全力抗金。据明代冯梦龙《智囊》中记载,他在颍昌为官时,正逢水灾,他一面给灾民发放救济粮,一面想处置被遗弃的孩童。他问手下为何百姓中那些没有孩子的人不愿收留弃儿,得到的回答是他们怕养大弃儿后又被亲生父母认领回去。于是叶梦得让人制作了数千份空白的契券,重申从前的案卷中已立的规定:凡是收养弃儿者,只要将弃儿来历向官府申报,即可由官府记录于户籍档案和契券上,契券发给收养者保存作凭证。这样一来就打消了收养者的后顾之忧,从而救活了3800个弃儿。

叶梦得少年时博览群书,瀚海遨游,20岁时蟾宫折桂,踏上仕途。他经历了两宋的交替,个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的忧患意识让他在北宋到南宋的词风变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他开拓了南宋前期将英雄气、狂气和逸气带入词作的风格。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即叶梦得61岁时,南宋小朝廷与金人议和。此时他被任命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府,在赴任途中经过镇江,拜访老朋友镇江知府刘季高。诗人感叹时事,写下一首透露出悲愤苍凉之情的七言律诗《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诗人表达了对议和的极度不满和对英雄迟暮的感慨,渴望能像李广那样为国而战,却抱憾看不到收复失地的那一天。

在为父方面,叶梦得以自己为例勉励后人,撰写《石林家训》倾注对后世的殷殷期望。他要子孙对国家尽忠,“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叶梦得还要求家人理解“为家”与“为国”是紧密相连的。他说忠孝本是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其理均在勿欺。关于“力学”,叶梦得要求子孙“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一代又一代的叶氏族人传承着对亲尽孝、修身积善、忠贞报国、清廉处世的家风家训。据传,宋朝至清朝延续三十代,叶家走出了40多位进士,70多位举人和200多位秀才。

仿如昨日,又恍若隔世,我在池水边的幻想中跟随着叶梦得一起走过了他的70年人生,颇有所得。父母催我移步,我如梦初醒,撑起伞继续前行。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马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