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创新”的金字招牌不变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时代在变,“创新”的金字招牌不变

发布时间:2024-09-12 17:53:40

大国工匠王伟(左)、胡双钱在上海工匠创新成果展上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曾几何时,上海师傅是全国工人队伍中的金字招牌,他们是“星期日工程师”、工厂“智多星”,是全国企业、人民嘴里的“老法师”……在他们活跃的年代里,见证、参与上海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先进。时过境迁,上海师傅今何在?日前开幕的“上海工匠创新成果展”上,来自45名工匠的100个项目、58组实物模型,生动展现了在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以“上海工匠”为代表的上海师傅们的智慧和创造。

他们正继续擦亮着“上海师傅”的金字招牌。借着展览开展的契机,劳动报记者与“上海工匠”、工会工作者们一同探讨,今日的上海师傅有何不同?新一代的师傅们能否重塑昨日上海的辉煌?

曾经响亮全国的

“金字招牌”

上海师傅,一个颇具时代印迹的词汇,是一丝不苟、做工精细的老手艺人,是上海作为近代民族工业摇篮所培育的一批技术工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长三角地区,为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的“星期日工程师”……

上海师傅的“金字招牌”,早已在历史中留下印记:

1956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走进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看到工人们干劲十足,操作设备却非常落后,周总理希望工厂领导依靠工人群众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两年以后,当周总理再次视察上海钢铁企业时,被上海工人师傅的首创精神深深打动。在永鑫钢管厂,周恩来看到自制土设备居然能加工出无缝钢管,连声称赞“这是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销售的纱布、卷烟有三分之一是上海生产,日用工业品有60%是上海生产……“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实现的利润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5年内上海财政收入达177亿元,其中超过90%上缴国家,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从1953年到1956年,上海支援内地和重点工程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政工干部就达21万人。

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我国几乎每一项重大的进口替代工程无不闪耀着上海工人师傅智慧的光芒。几乎全国所有在建的重点工程中,都活跃着上海师傅的身影。直到今天,人们还清晰地记得,上海曾经诞生过1.2万吨水压机、10万倍电子显微镜、滚珠轴承钢、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2000匹重型柴油机和活性染料等重要产品。

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上海师傅意气风发,30万千瓦核能发电设备、年产200万吨炼油设备、120吨纯氧顶吹转炉、30万吨合成氨设备、运十及麦道飞机、大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导弹、大型计算机等高精尖产品制造成功,铸就了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一座座丰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还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每到周末,总有一群人彼此心照不宣地从车站、码头出发到郊区,或帮助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或培训技术骨干,或解决技术难题。周一又回上海,继续在大专院校、研究所、国有企业上班。这就是当时上海独有的“星期日工程师”。

老师傅们对工作的执着,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是他们过去如此金贵,至今仍被珍重的重要原因。他们身上蕴含的上海工人的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在言传身教中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新生代。

新时代的上海师傅

有何新特征

时代呼唤上海师傅,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工匠选树培育活动,旨在打造一支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重塑上海师傅的荣光。记者从上海市总工会了解到,上海构建了工匠人才培养选树体系,包括推荐大国工匠、推荐长三角大工匠、培养选树上海工匠等多种形式。自2016年起,市总工会启动“上海工匠”培养选树,目前已诞生八批共计783名“上海工匠”。同时,全市各区、产业局工会选树培养3000余名地区行业工匠。

今天的上海师傅,有何新特征?职业多样性,具有自觉的技能融合提升和创新创造精神,无疑是当今上海师傅的重要特征。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师傅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工作,还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科研等高端产业。

一组数据显示,在最新命名100名2023年“上海工匠”中,涉及上海三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的有51人,占51%,烟花技师、标本制作师、游戏美术设计师等工种也涌现出匠人典范。

在2023年“上海工匠”的评审中,时任评审专家组组长的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大国工匠王曙群由衷感叹,历经数年,“上海工匠”培养选树的不再仅仅是技师,更多是技师和工程师的结合体,不仅动手能力强,而且动脑能力也很强。在目前的783名“上海工匠”中,技师、高级技师共394人,占工匠总人数的50.3%。获高级职称的355人,占工匠总人数的45.3%。既是高级技师或技师又拥有技术职称的“双师型”工匠共231名,占比29.5%。

“闵行工匠”培养选树活动也已走过9年,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分析90名已当选的“闵行工匠”,同样发现,今天的上海师傅们呈现出学历高、年纪轻、发明专利多等特点,“今年的30名候选人中,有9名博士、11名硕士,每位候选人都有发明专利或科技进步奖‘傍身’。”

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新创造,是上海师傅们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最能体现的,就是创新成果。市总工会连续37年举办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近五年吸引了1万余项成果参赛,产生6300项发明专利,1680亿元经济效益。近年来,经市总工会推荐,4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1项创新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而这些成果,越来越多地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这正是上海师傅以另一种姿态和方式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

在与记者交流中,不少工匠、企业负责人、工会工作者坦言,虽然以工匠为代表的新生代上海师傅依然闪光,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宁愿跑外卖不愿进工厂,沉不下心研发,学校培养脱节……未来,还有“上海师傅”吗?能有多少?接力棒要传下去,仍需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努力。

(《劳动报》记者张锐杰 摄影 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