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欢庆:“求学圆梦”助力创新领航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15 09:22:20
本报记者 李垚
在南京新城现代有轨电车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常欢庆正伏案调试一块复杂的电路板。工作台上堆满了图纸、工具和待修的电子设备,一旁的台灯映出他专注的身影。这样的场景,是他过去26年职业生涯的缩影——从一名中专毕业生成长为拥有19项国家专利的“技术大拿”,再到南京市职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霸”,常欢庆用行动诠释了“求学圆梦”的深刻意义。
1998年,常欢庆从淮阴电子工业学校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怀揣着对电子行业的热爱,开启了职业生涯。他从最基础的维修工做起,一步步晋升为开发部工程师。白天钻研技术,夜晚挑灯自学,他熟练掌握了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上位机编程、高速电路板设计、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等技能,成为行业内少有的“全能型”技术骨干。
“那时候,我总觉得学历是短板,但工作太忙,没机会弥补。”常欢庆坦言。尽管已获得“南京市劳动模范”“首席技师”等荣誉,但他始终渴望系统学习前沿知识。
2022年,南京市总工会“求学圆梦行动”为常欢庆打开了一扇门。在工会的推荐下,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316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市职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录取。
“线上课程灵活,线下实践扎实,工会和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案。”常欢庆说。南京市职工大学的课程安排充分考虑在职职工的需求,采用网络授课与线下面授相结合,让他既能兼顾繁忙的工作,又能系统学习机电一体化理论。企业领导也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调整了他的工作节奏,还鼓励他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
学历提升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视野的拓展。常欢庆带领团队搭建了《车载摄像机检修平台》《车载后视镜检修平台》等5项创新项目,累计创造产值193.1万元,修复设备和电子板卡价值273.8万元。其中,《智能语音自动加液车》项目成功替代进口设备,单台成本降低8万元,被南京市科协评为“优秀项目”。
“课本里的PLC控制、机械原理,直接应用到了轨道设备改进中。”常欢庆举例说,过去修复进口板卡需依赖国外技术资料,如今通过逆向工程和自主编程,实现了98%的修复率,每年为公司节约维修费用超150万元。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常欢庆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止!
2020年,公司为常欢庆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四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22个创新项目,申报15项国家专利,创新总产值突破519万元。工作室还制定了“1+N”专利计划——每年申报1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其他专利。“我想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创新成为企业的基因。”他说。
如今,常欢庆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满满当当:工作日奔波于车间和实验室,周末参加职工大学的实践课,闲暇时撰写技术手册、指导新人。但他乐在其中:“学习让我找回了年轻时的那股冲劲。”
“咬定青山不放松,三尺平台寄深情。”从技术工人到创新先锋,从中专生到大学生,常欢庆用了26年完成蜕变。而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带领团队攻克有轨电车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路虽远,行则将至。”他说,“只要肯学,就没有圆不了的梦。”
事实上,常欢庆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联合发起的“求学圆梦行动”,通过设立专项补助金、提供学费补贴、搭建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帮助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还推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发展。常欢庆就是这一行动中的佼佼者之一。
“职工强,则企业强。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赋能,让更多‘常欢庆’脱颖而出。”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