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雅群:90后“渔二代”跃出水面扎根乡野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孔雅群:90后“渔二代”跃出水面扎根乡野

发布时间:2025-04-18 09:15:46

本报通讯员 王秋倩

仲春时节,苏州吴江震泽镇花木桥村一片盎然春意。

上午9点多,在苏州利和水产有限公司分拣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手脚麻利地将重量不等的鲈鱼一一归类,负责人孔雅群则在码单上记录着过秤的鱼量。“我要保证不同规格的鲈鱼符合当天的出货量。”孔雅群一边说一边快速地在计算器上盲打,“这批鲈鱼分拣完成后,在我们的水池进行暂养,很快就会被打包送往上海。”

出生于1992年的孔雅群,是个身材瘦小、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在成为水产公司负责人之前,她在吴江本地的一家上市企业从事金融财会工作。

“渔二代”回归

“我父亲是渔民出身,从事水产养殖行业数十年,一路创业打拼,才有了如今的一番事业。”谈及转行的契机,孔雅群坦言,“是因为父亲没找到合适的帮手。”

2024年5月,孔雅群的工作地点从东太湖度假区的写字楼,转移到了花木桥村的乡野鱼塘。

水产养殖的门道可不少。怎么保证鲜活的鱼体不受损伤?暂养池里的氧气怎么配比?优质的养殖水质如何保障?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孔雅群形容自己每天都在“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知识”,从“职场小白”做起,向工作中遇到的前辈学习请教。

“以前是朝九晚五,现在是随时待命。”从职场白领到水产公司负责人,孔雅群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需要处理的琐碎工作更多了,总有突发问题需要我去协调解决。”

从前的职业经历也不是全无用武之地。孔雅群对数字的敏感度高,水产出入库的数量很快就能被计算核对好;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也磨炼了她的耐性,“事情慢慢做,总能做完的,只要严谨、认真地完成每一步工作就好了。”

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我们借鉴了广东地区的先进经验,‘暂养+打包’的模式解决了鱼从养殖户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孔雅群介绍,目前公司水产辐射了江浙沪地区百余户渔农,客户覆盖上海、北京、天津、郑州等地。

“从5月开始到8月,我们会迎来鲈鱼的销售旺季。”孔雅群说,早上渔农捕捞的鱼,被送达公司进行分拣、暂养后,中午通过打包进行陆运,次日上午就能抵达北京、天津,成为消费者的盘中餐。

得益于江浙沪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资源配套,这样的经营模式得以实施,且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比传统水产养殖更具优势。“我们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及稳定的客户渠道,渔农不用为销路问题发愁。”孔雅群说。

为保证出售的鲈鱼质量,孔雅群还建设了专门的检测实验室,10余项指标会在鱼类运输前完成检测,确保水产质量过关、品质达标。

一边抓着“暂养+打包”,孔雅群另一边还要看顾好大棚中鲈鱼苗的生长情况。在公司暂养车间的另一侧,超200万尾鲈鱼苗在塘中自由生长。“一部分苗我们会供给周边农户,另一部分也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孔雅群介绍,目前,公司在整套规范的“分拣+暂养+打包”模式之下,辅以鲈鱼苗养殖,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90后”的新目标

公司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在水产养殖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非常简单、纯粹,和他们相处起来很开心。”孔雅群和员工们打成一片,为员工购买洗衣机,开辟羽毛球场地……逢年过节,公司会为员工送上职工福利,也会定期为他们加餐,做好人文关怀。26岁的小伙伍金诚是水产公司的一名检测员工,他腼腆地用“人好”“没架子”来形容自己的老板。

投身农业,孔雅群说,既要“耐得住性子”,又要懂得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鱼塘的温室大棚顶端集聚着遇冷凝结的小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笑称“布灵布灵”的,这里可是“出片”胜地;相熟的客户来了,在实地检验了鲈鱼苗品质后,她会故意大声推销:“这品质好吧?快叫你们老板来买!”

这位“90后”,在用自己的方式快乐地从事这一行。“传统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出重围、谋得生机。”孔雅群深知,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创新求变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她在心里铺开了一张发展蓝图。“未来,我想增加水产品类,发展鱼类制品,走好品牌化之路,打通水产从养殖到售卖的全链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带动更多渔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脚沾泥土,孔雅群期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