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双培养”工程 鼓励职工成长成才
柳晶科技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发布时间:2023-09-14 14:07:22 作者:耿晓喆
近年来,柳晶科技集团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企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职工技能水平、工作质量明显提高,赢得较好的社会美誉度。产业工人持证率从最初的60%提高到了95%,高级工比例从20%提高到了40%,技师比例从10%提高到了20%,高级技师比例从5%提高到了10%。集团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柳晶科技集团成立于2012年8月。集团利用铸造废砂再生回用制作成覆膜砂、再生砂;利用铸造废渣、废灰、废淤泥高温造粒后制作成农业保水颗粒、透水砖、陶瓷砂、防火涂料等产品;利用废品促成资源再生、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实现铸造厂固零排放,有效解决了一汽、五菱柳机、柳工等大型铸造企业的固废排放难题,目前已拥有长春一汽、江苏溧阳绿色铸造小镇、广西柳州三大循环利用基地。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治引领。公司成立产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生产总负责人任组长,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各部门统一目标、协同配合,确保机制和政策落实到位。坚持把“党建带工建”列入党建工作重点,丰富完善党建实践中心功能功效,实现党工阵地共建共享。
公司党支部每季度召开党支部会议,定期开展主题学习,使党员在思想觉悟、党性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专题教育,利用“三会一课”、车间(部室)会议、工段(班组)会议、班前会等形式灵活务实深化学习教育。
切实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增加产业工人在党代表和工会委员中的比例,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评选中的名额比例。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把优秀产业工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全年在生产一线培育和发展党员1-3人。
强化校企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与广西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均建立产学研合作,并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目前,公司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5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与广西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现有大学实习培养人才10名,结合企业实际综合培养,人才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人才培养合格率接近100%。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岗位适应型、岗位提升型、转岗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制度。通过岗位培训,增强职工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组织现场技术演练,提高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建立完整的学员学习培训档案,全面掌握员工的学习培训需求并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经费支持力度,公司教育培训经费50%以上用于教育培训,优先保障产业一线工人技能培训。加大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支持力度,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鉴定费补贴。
通过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实操训练,职工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产业工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两年,在一线10余个工种、150余名职工中评选高级技师15人,中级技师12人,初级技师5人,高级工63人,中级工31人。
鼓励创新创造,畅通成长通道。对于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突破的员工会依照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办法进行升职加薪等各种奖励,例如胡胜利先后申请专利16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48件,实用新型专利45件,企业对其进行了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并荣获溧阳市总工会“产改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设立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团队奖、优秀员工奖、优秀提案奖等多种公司级奖项,激励技术拔尖、贡献突出的产业工人、技术带头人和工作团队。
开展节能减排“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人人献计献策活动,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管理创新或提出合理化建议,评审出优秀的技术管理创新成果上报集团公司参加评奖,从而激发员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今年为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发放奖金上万元。
制定多元薪酬体系,针对一线基层技术岗位,优化执行技能等级机制,设置初级、中级、高级3级技能工提升机制,每月收入增加300-1000元逐级提升,以此激励员工自主学习提高工作技能。针对管理岗位,设置初级管理员、中级管理员、高级管理员及首席管理员4级提升机制,根据不同等级,每月收入增加500-1500元逐级提升。
等级机制施行以来,一线职工工资标准整体上涨5.12%,94名技能职工通过内部技能评定,工资平均涨幅达8.11%,32名技术职工通过了技术等级通道评定,工资平均涨幅达9.87%。
(记者吴文龙通讯员刘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