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守初心 恬淡境界育桃李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三尺讲台守初心 恬淡境界育桃李

——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恬

发布时间:2025-09-10 07:45:00

■ 人物简介

王恬,南京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40多年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培养人才,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全国饲料科技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通讯员 吴宝城

王恬是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资深教授,瘦瘦高高的个子,目光坚定有神,低调谦逊儒雅。走上大学讲台虽已44载,他却比年轻人更拼更忙,走到哪,笔记本电脑就背到哪,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处理工作,外出休养亦如此。

四十载深耕路,他从知青走到学界名师

王恬的人生轨迹,似一部浓缩的时代画卷,每一笔都透着踏实与坚韧。1977年,刚满19岁的他揣着简单的行囊,奔赴知青农场插队,田间地头的日晒雨淋不仅在他肩头留下了旧伤,更让他读懂了农村的肌理与农民的期盼。这份知青岁月的历练,成为他后来深耕“三农”领域的初心之源。

1982年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王恬开启了“多线并行”的忙碌人生。在校园里,他从助教起步,一步步成长为教授、博导,主讲过10门本科生课程、6门研究生课程。在管理岗位上,他历任畜牧系党总支副书记与副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从院系治理到全校教学统筹,每一项工作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翻开他的履历,100多项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教改研究与建设项目、850多篇科技论文、29部著作与教材的清单令人惊叹。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到“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饲料添加剂开发到动物营养调控机制研究,他的研究始终紧跟国家需求;主持“饲料学”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主编《饲料学》教材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牵头的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主持的实验平台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持“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的教学改革脚步从未停歇。

有人打趣说他是“科研、教学、管理三栖明星”,他只是笑着摆手,“不过是把该做的事都尽力做好罢了”。

他视课堂为舞台,把专业知识讲成“生活故事”

“听王老师的课根本不敢走神!上一秒还在讲饲料配方,下一秒就联系到超市里的鸡蛋为啥有红壳有白壳,比听故事还过瘾。”这是学生对王恬课堂教学的普遍评价。在他看来,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绝非枯燥的公式与数据,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学问”。让课堂“活”起来,是他四十多年来坚守的教学准则。

为了打破“黑板上养猪”的枯燥,王恬在2000年初率先推行“1+1现场教学”模式,把“畜牧生产学”课堂从教室搬到实验牧场。白天,他带着学生向企业技术员学习如何给小猪剪尾巴、给奶牛挤奶,晚上复盘理论知识。“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被推广到全校涉农专业,学生实验实践课时占比一下提高了30%。

他的课从不缺“新鲜料”。每学期备课,他都会把最新的行业数据、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揉进教案里。讲饲料添加剂时,他会拿出牛奶、面包,指着包装上的配料成分,逐一分析科学添加剂的作用;聊食品安全时,他结合“瘦肉精事件”拆解分析饲料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他擅长用绘画辅助教学,亲手绘制动物消化系统示意图、饲料加工工艺图等,线条清晰、标注翔实。学生们都说“看着王老师画的图,知识点一下就记住了”。

学校的教学督导这样评价他的课:“有数据支撑不枯燥,有案例分析不空洞,有互动讨论不沉闷,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知行合一。”而这背后,是他课前精心的备课,是他随身携带的“灵感笔记本”,更是他对“教书育人”四个字的敬畏。

作为良师益友,他把学生的事当作“天大的事”

“作为教师,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这是王恬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四十多年来的行动指南。在学生眼里,这位学术权威没有任何架子,更像一位贴心的长辈——课堂上是严格的老师,实验室里是耐心的导师,生活中是温暖的长辈。

王恬对学生的“上心”,体现在细节里。有个大二学生团队做SRT项目“外源酶制剂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王恬专门腾出时间和他们面对面讨论,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处理一一指导,还关切“实验经费够不够”“有没有遇到设备使用难题”。

对研究生,他坚持“严管厚爱”。实验室墙上贴着一张“成绩记录表”,罗列着在读研究生的优秀成果,旁边备注“为别人鼓掌,为自己加油”。有个研究生做实验屡屡失败,王恬陪他一起复盘实验过程,分享自己“三次投稿被拒”的经历,鼓励他“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多试一次就多一分希望”。他还是学生的“就业引路人”,经常为学生牵线搭桥,联系实习单位、推荐就业岗位。

从“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到“师德标兵”,从“优秀研究生导师”到“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的背后,是他深夜办公室里的灯光,是他手机里存着的几百个学生联系方式,是他对每一位年轻学子的真诚守护。正如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所说:“王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笔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

实绩铸丰碑,他用成果诠释“责任担当”

四十余载耕耘,王恬的成绩单足够亮眼: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部省级奖10余项;主持100多项科研项目,获9项国家发明专利;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发表论文850多篇;主编的29部著作、教材中,3部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与江苏省优秀教材……数字的背后,是他对教学的坚守、对科研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

在科研领域,王恬始终瞄准“卡脖子”问题。针对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现状,他带领团队与企业一同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成功将植物甾醇、姜黄素等天然植物活性物质应用于生产,提高畜禽健康状况与生产能力;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他牵头开展“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耐受性评价”研究,为国家评价饲料产品提供重要依据。有家企业希望他为抗生素药渣做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评价,被他断然拒绝。他认为“科研不能只看钱,要负责任、有良心,不能给食品安全留隐患。”

在教育改革领域,他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9年担任教务处处长后,他推动基于差异化发展的本科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编制新版《新生学习指南》,按照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等不同发展方向提出个性化建议,让新生入学就有清晰规划。

作为江苏省饲料工业协会会长、江苏省饲料营养研究会理事长,王恬经常深入农村与企业开展科普讲座,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与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为饲料行业规范化发展作出贡献;疫情期间,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指导养殖户应对疫情,减少损失。有人劝他“不要‘管’得太宽”,他却认为“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要让成果服务社会,这才是科研的价值所在。”

淡泊守初心,于繁华处见“恬淡本真”

王恬从不把荣誉挂在嘴边,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与淡然。如今67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白天工作、开会、指导学生,晚上修改论文、准备课件。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学校和学生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存着最新的科研数据、未完成的教改方案、学生的论文稿件——那是他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牵挂。

从知青到教授,从课堂到田间,王恬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更演绎了“恬淡”二字的深刻内涵——不是消极避世的清闲,而是历经繁华后的清醒,是专注事业的笃定,是心怀他人的温暖。他常说:“一个人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