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庄”故事多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小“庄”故事多

发布时间:2025-09-10 07:50:15

【人物简介】庄惠芬,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集团总校长,兼任星河实验小学分校校长、东龙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小学学校管理》编委等。任教三十三年,她专注小学数学学习关键期及其困难破解的研究,形成“站起来的儿童数学”学科育人思想;带领团队致力于培养“儿童创想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好启蒙和奠基;八年间组建教育集团和创想教育联盟,助力十多所乡村学校成为市新优质学校,推动城乡教育共富;出版《面向儿童创想家的教育》等专著4部,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22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最美教师”等称号。

走进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明亮的身影:时而蹲在操场边听孩子讲“数学游戏”的新玩法,时而站在教学楼前和老师打磨课程方案,时而坐在家长沙龙里聊孩子的成长困惑。她就是庄惠芬,这所学校的“创想校长”,也是孩子们口中的“校长妈妈”。

听庄惠芬上数学课,就像听故事一样,故事很精彩,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班上不守纪律的学生,她暂停他们听数学文化传播课的资格,急得娃娃们心里痒痒的,纷纷踮起脚尖趴在窗户上,竖起耳朵听她讲数学中的美学。

她满脑子故事,脸上写满故事,浑身的肢体语言,甚至每个细胞中都蕴含故事。她像乐队指挥,又像喜剧演员,极具亲和力、感染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从教33年,从乡村学校的数学老师到集团总校长,从破解儿童数学学习难题到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庄惠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彰显着对教育最朴素的坚守——“让每个孩子都能‘站起来’学习,让每个家庭都能共享优质教育”。她的办公室里常年摆着三双鞋,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家长的联系方式,教案本上写满了对孩子的观察笔记。这些细碎的片段,串联起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

踏破“三双鞋”,把责任心踩进教育的泥土里

庄惠芬的办公室角落,静静躺着三双特别的鞋:一双沾满泥点的雨鞋、一双磨白鞋底的运动鞋、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这三双鞋,藏着她33年教育生涯里最动人的故事。

班里有个叫小昇的孩子经常逃学,庄惠芬听说孩子可能在邻镇的亲戚家,便骑着摩托车冒雨去找。乡间小路泥泞湿滑,摩托车侧翻,她额头磕破缝了八针。当浑身是泥的她出现在小昇面前时,这个倔强的男孩红了眼眶。在庄老师的辅导下,小昇不仅考上了理想的中学,还在全省创新比赛中拿了一等奖。领奖那天,小昇用奖金买了一双雨鞋作为礼物送给她:“庄老师,以后下雨家访,别再摔着了。”

这双雨鞋,成了庄惠芬的宝贝。此后十几年,庄惠芬穿着它踏遍了周边村镇的家访路:为父母离异的孩子写过三万多字的书信,为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过棉衣和文具,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设计过专属的数学游戏。她穿着这双雨鞋不断往返于多所学校,为农村孩子做数学学习诊断,冬天回到家时双脚冻得麻木,但“33个数学学习分化点”逐渐清晰,成了她破解儿童数学难题的关键起点。

如果说雨鞋装着对孩子的“爱”,那运动鞋就载着对教育的“责”。2017年,星河小学组建教育集团,接收了外来务工子女占比96%的周家巷小学。起初,骨干教师们都犹豫要不要去分校,庄惠芬没多说,只是每天穿着运动鞋往返两校:听课、诊断、调研、座谈、家访、开家长夜校、推动课堂变革……运动鞋的鞋底三个月就磨平了。“校长都在跑,我们哪能歇?”最终,18名教师主动申请交流,周家巷小学不仅在一年内拿到了区素质教育评估一等奖,五年后还成了“常州市新优质学校”。

而那双高跟鞋,是她“踮起脚尖看世界”的见证。庄惠芬穿着它走进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享学科育人的生动实践;站上中美小学数学教育论坛展示中国的数学课堂;站在首届未来学校国际论坛上分享创新教育实践……有人问她为什么爱穿高跟鞋,她笑着说:“我个子不高,但想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世界——这双鞋,代表着教育的格局。”

贯通“三条链”,让优质教育淌进乡村田间地头

“要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是庄惠芬常挂在嘴边的话。2016年,武进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她主动请缨:“让星河牵头,把优质资源送到乡村去!”为此,她牵头构建了“三条链”,让城乡教育从“输血”变成“造血”。

动力链是根基——没有愿意扎根乡村的教师,再好的资源也落不了地。庄惠芬在集团内推出“双导师制”,并在16所乡村校都建起了“学科培育站”。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既跟着本校师父学“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又跟着星河的名师练“创新型”的课程设计。坂上小学年轻教师孙艳来星河顶岗交流,庄惠芬给孙老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管理导师,两年间孙老师成为了常州市教学能手、顺利评上了职称,如今回到乡村成为学校得力的中层管理者。

资源链是桥梁——为了让乡村孩子也能上“创想课”,庄惠芬牵头建起了“城乡资源共享平台”。星河的3D打印实验室对乡村学校开放,城里的科技老师定期去乡村带社团,学生的创新作品也能通过“云展览”展示学习。得知礼嘉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羡慕星河有“娃娃创想实验室”,庄惠芬带着团队和礼嘉中心小学李鹰校长一起创建“三近书院”,形成了优秀传统传习地和创新实践场。当乡村孩子第一次用3D打印机做出自己作品时,眼里的光让她红了眼眶。

机制链是保障——为了避免“一阵风”式的帮扶,庄惠芬推动建立了“捆绑评价”机制:星河小学的考核成绩与乡村学校的进步挂钩,校长、教师的晋升都要参考帮扶成果。庄惠芬坚持:“帮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责任共担’。”如今,这种“捆绑式发展”让星河教育集团的5所乡村学校全部成了“常州市新优质学校”,17所联盟结对校的教育质量和内涵发展迅速提升。

2017年冬天,庄惠芬收到了一封来自西藏堆龙德庆区小学生们的信。孩子们用汉语写着:“谢谢庄老师寄来的图书,我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她不仅在本地推动教育均衡,还带团队赴新疆、贵州、西藏、云南等地义务支教,建起了70多个“流动图书站”、15个名师工作室。有人问她图什么,她说希望更多的孩子坐在教室也能胸怀世界。

翻越“三座山”,搭稳数学学习的“脚手架”

“庄老师,我的孩子刚上一年级,怎么就怕数学了?”“三年级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突然掉下来了?”作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庄惠芬经常收到这样的求助。33年来,她潜心研究数万名儿童的学习轨迹,发现了横在孩子面前的“三座山”。

第一座山:幼小衔接的“适应关”。刚入学的孩子坐不住、听不懂抽象概念,庄惠芬把教室变成了“数学乐园”:用积木学图形,用扑克牌练计算,甚至让孩子“画数学”“说数学”。如今,星河小学的“幼小衔接三件宝”——画数学、说数学、玩数学,已在全国推广。

第二座山:三年级的“分化关”。很多孩子一二年级数学不错,到了三年级却突然跟不上,庄惠芬称之为“马鞍期”。她拎着录音机听了80多节课,分析了50多个“分化案例”,带领团队把33个数学分化点变成了“趣味任务”:学体积时让孩子堆雪堡,学周长时让孩子在跑步中体验,学测量时让孩子“改造”校园荒地。“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庄惠芬说。

第三座山:小初衔接的“断层关”。庄惠芬从2008年开始研究“数学建模”:让孩子从生活中找数学原型,用数学模型解决真实问题。针对校门口的拥堵问题,孩子们用“四色红绿灯”模型优化交通;针对马路积水倒灌问题,他们用“海绵校园”模型设计排水方案。毕业生天宇说:“小学里学的数学模型,到了初中学习时一下子就通了。”

2022年,“小学生数学学习关键期及其困难破解的实践探索”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庄惠芬打开一本厚厚的手册,里面是她33年来记录的学生案例,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是最好的成果。

教好“三本书”,让每个孩子都能“跳起来摘桃子”

教材是“蓝本”,不能照本宣科。庄惠芬上课有个习惯,先问孩子“你们想怎么学”。学习“分数”时,她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让孩子在分蛋糕、分文具中产生学习分数的需要,自己总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一”;学习“统计”时,她让孩子统计校园里的树木、家里的水电费,把抽象的图表变成“看得见的生活”。有一次,她带乡村学校的孩子学“百分数”,让孩子把班级体育超级联赛的现场搬进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氛围。“教材是死的,孩子是活的,要让教材‘长’在生活里。”

学材是“钥匙”,打开每个孩子的兴趣之门。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庄惠芬带领团队研发了“学材”。学材围绕“数学与美学”“数学与健康”“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学”等九个维度展开,研发的学材成为了超有趣的阅读探究书,受到95%以上的孩子欢迎。孩子们感叹“数学原来这么美”“数学原来这么神奇”“数学太好玩了”“庄老师,你是我们的超级偶像”。学材植根孩子们学习需求,融入生活的真实情境。

习材是“舞台”,让孩子学以致用。庄惠芬反对“题海战术”,设计了绿色套餐、银色套餐、金色套餐的作业套餐系列,绿色侧重巩固知识、银色侧重拓展思维、金色侧重创新实践。孩子可以选一种套餐,也可以选择组合套餐。平平用绿色套餐中知识结构图、错题漫画本,让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变成优秀;南南用银色套餐中思维导图与主题任务,学会了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小北用金色套餐和伙伴们一起设计出“智能分类垃圾桶”“太阳能手摇手电筒”“清洁工师傅保洁路线”等等。“最好的练习不是做题,是让孩子觉得‘数学有用’。”

如今,这种“分层习材”已应用于全国50多所学校,受益学生数万人。2016年,庄惠芬的“站起来的儿童数学”理念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她常说:“教好‘三本书’,本质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慢的孩子有信心,让快的孩子有空间。”

连接“三条线”,把教育变成“众人拾柴”的温暖事业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奏曲’,而是家、校、社会的‘大合唱’。”庄惠芬深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拧成“一股绳”。从2010年第一个星河班开始,她就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用“三条线”织起一张温暖的教育网。

第一条线是家校“同心线”。刚办教育集团时,家校之间矛盾不断,老师觉得家长不配合,家长觉得老师不尽心,家校彼此的信任感和关系力缺失。她开设“家长夜校”,双周五晚上围绕家长需求讲“亲子沟通”“隔代教育”“社会性情感发展”。如今,星河的“家长夜校”已办了八年,累计开课200多场,还推出了“家长学分制”——家长修满48学时,才能和孩子一起领“毕业证”。

第二条线是校社“互助线”。庄惠芬常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她发动师生家长一起花了半年时间,跑遍武进、常州的100多个地方,选择33家单位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孩子可以去农场学种植,去工厂看生产,去科技馆做实验。为了让孩子体验博物馆的奇妙夜,博物馆长和学校主动协作,开发博物馆的思政课。如今,星河的孩子每月都有“野外实践日”,家长们说:“孩子在基地实践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学会了看待世界。”

第三条线是家社“联动线”。她在全国首创“FSC儿童品格社区”(F家庭、S学校、C社区),发起“家长时间银行”:家长通过做义工(如校门口护学、图书馆导读、社团辅导)积累“时间积分”,兑换学校的课程或服务。随迁子女的家长王先生平时开货车,周末就来学校帮孩子们制作实验器材,他说:“以前觉得自己文化低,帮不上孩子,现在才知道,我的手艺也是教育资源。”如今,“时间银行”已有2000多名家长参与,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

2023年,星河小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案例被江苏省选为十佳典型案例。庄惠芬说:“教育就像煮一锅粥,学校是灶,家庭是米,社会是水——只有一起添柴、一起搅拌,才能煮出香甜的粥。”

如今的庄惠芬,依然每天穿梭于各个校区间。有人问她:“当了校长,还需要这么拼吗?”她笑着说:“我首先是个老师,然后才是校长。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跑’下去。”从乡村学校的泥泞小路到全国教育的大舞台,庄惠芬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守。正如她常说的,“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用爱温暖孩子,用责任推动均衡,用创新点亮未来。”这就是小“庄”老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