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无它,爱与榜样
发布时间:2025-09-10 07:50:14
【人物简介】徐海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及博导、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人文社科对外交流专家。现兼任国际著名期刊“欧洲运筹”编委、“群决策与协商”副主编、中国“双法”研究会智能决策与博弈分会常务理事等。负责的课程“运筹学”获评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近10年在国内外主流运筹学、应用数学、管理科学以及系统工程等期刊发表90多篇论文,主编教材以及专著7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她作为主讲教师创建的“现代管理数学方法”获评工信部规划教材、江苏省优秀课程、江苏省优秀教材、江苏省优秀案例;作为“运筹学”主讲教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她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为研究生“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最受留学生欢迎的老师”,获首届“巾帼十杰”等荣誉。
从教41年,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徐海燕捧回了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沉甸甸的荣誉。
2024年盛夏,61岁的徐海燕“老‘妇’聊发少年狂”,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勇夺桂冠。她决赛时最后那句“距离退休还有3年半,我仍愿与年轻教师携手,见证学生破茧成蝶”,让无数人湿了眼眶。从教41载,徐海燕的履历上写满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但在学生口中,她是“永远充满激情的课堂灯塔”,是“比家人还贴心的徐妈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正如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言:“教育无它,爱与榜样。”这句箴言,正是徐海燕41年教育生涯最生动的注脚。
爱生之责:以终身学习立榜样,“我怎敢停下?”
“如果去年的教案还在用,那是我的失职。”这句徐海燕挂在嘴边的话,藏着她对教学最朴素的敬畏。1984年,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她服从国家分配走上讲台,本是“被动选择”的职业,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成了她“甘愿为之燃烧一生”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徐海燕作为学校选定的两位高等数学试点教师之一,在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大教室里进行授课,从没有学生无故缺课。1994年在南航首届教学观摩评比中,她荣获一等奖,当时很多老领导评价她“上课有股让人无法分心的魔力”。可就在她教学口碑日盛之际,徐海燕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时代跑得太快,我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了。”
这份“怕误人子弟”的爱,让40岁的她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留学深造。彼时的她,上有老下有小,英语基础薄弱,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三考托福,跨界攻读系统工程博士。留学期间,外国友人偶有对中国的片面言论,她总是据理力争,用事实驳斥,让身边的留学生和外国同学看到中国学者的风骨;她还常组织华人学生聚会,用温暖凝聚漂泊的力量,被大家称为“朋友圈的主心骨”。而学生们发来的“老师我们等你回来”的邮件,成了她克服学业压力的精神支柱:“我不是为自己读书,是为了带回能真正帮到学生的知识。”
2010年学成归国,徐海燕主动转型到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可数学出身的她面对经管领域的全新课程,再次陷入“从零开始”的困境。一次投资组合讲座上,她精心准备的数学推导,却因缺乏企业实践背景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那天我感觉特别挫败,甚至想过退回理学院。”但同事一句“要改变的是你,不是学生”点醒了她。此后,她成了经管院最拼的“新兵”:通宵研读企业案例,登门向企业家请教实战经验,自学30余种专业软件,把传统《运筹学》升级为契合时代的“数智运筹学”;15年间,她累计承担过13门不同课程教学,本科生、留学生、MBA学员的教案各有侧重,哪怕是短期代课,她也会量身定制全新讲义。
有人问她:“都教了几十年了,何必这么折腾?”徐海燕笑着指向办公室墙上的学生照片:“你看这些孩子,每年都不一样,他们的需求在变,我的课怎么能不变?”2024年,年过花甲的她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有人劝她“别去凑年轻人的热闹”,她却坦言:“参赛不是为了获奖,是想看看全国的优秀老师怎么上课,把好的方法学回来教好学生。”最终,她凭借真实有效的教学创新斩获一等奖,评审专家说:“她的课没有表演痕迹,全是四十年教学的沉淀和对学生的真心。”
从青丝到白发,徐海燕用“年年归零”的姿态告诉学生:学习没有终点。她的学生们都知道徐老师常常半夜回复他们的邮件。韩瑜在除夕夜凌晨收到徐老师对她论文修改的建议,她说:“收到老师的短信,有种满满的幸福感,自己科研路上从不孤单。”赵士南说:“如果能回炉重造,真想跟徐老师再读一次博士。”如今,韩瑜和赵士南也成了一名高校教师,他们把导师的“终身学习”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爱课之诚:以课堂为天地,“眼中只有学生”
“只要走进教室,我心里只有课堂,眼里只有学生。”这是徐海燕对教学的执念和热爱。2021年,她因手术住院,术前一夜却忍着疼痛录完了次日的网课;术后伤口未愈,她挂着引流袋就走进了教室。当家人劝说时,她却笑着说:“网课结束了一定要线下看看学生。”
在她的世界里,课堂没有“私事”二字。41年来,她从未因个人原因缺过一节课,她常常清晨就来到学校,很晚才离开,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学生们说:“徐老师的办公室永远为我们敞开,不管是改论文、问研究,还是吐槽生活烦恼,她都耐心得像家人。”
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郑佳曾因数学基础薄弱,对《运筹学》充满恐惧。徐海燕老师给予她更多的关注,一步步帮她建立信心。期末时,郑佳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获得校长嘉奖,读了博士,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她对徐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运筹学课程改变了我对一些领域的知识以及我自己能力的看法”,以及“您真的给了我持续一生的影响”等。
对学生,徐海燕向来是“严慈相济”。她带的研究生侯宇航刚入学时十分迷茫,每周团队例会从不发言,甚至想放弃科研。徐海燕没有批评他,而是经常找他谈心,从“你觉得自己最擅长什么”聊到“未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慢慢引导他发现科研的乐趣:“你不是不行,是没找到方向。珍惜在校的时间挖掘潜力,将来不管做什么都有底气。”在她的指导下,侯宇航不仅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毕业后还进入中兴通讯被派往欧洲工作。
每年春节,她的手机都会被学生的祝福短信塞满,从“老师新年快乐,我今年升职了”到“老师,我有孩子了,想带他去看您”,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了她最珍贵的财富。
“教书不是灌输知识,是点燃火种。”徐海燕始终相信,课堂的温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她在课件里加入中国企业案例,还请优秀毕业生来到课堂和留学生分享经验:“学长学姐的话,比我讲十句都管用。”如今,她的英文《运筹学》被评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许多留学生毕业后仍和她保持联系,来自孟加拉国的比诺说:“刚开始觉得徐老师太严格,后来才知道,她的严格里全是爱,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爱业之痴:以初心践承诺,“来生还做教师”
“妈妈,再选一次的话,你还当老师吗?”面对女儿的提问,徐海燕没有丝毫犹豫:“当然,若有来生,还做教师。”这句承诺,她用41年的坚守,写得无比厚重。
在徐海燕看来,教师的“榜样”不仅在于教知识,更在于传精神。她常对青年教师说:“把学生培养好,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作为智能决策与风险分析研究所所长,她毫无保留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帮他们修改项目申报书,指导他们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她记得所里每个青年教师的家庭情况和研究方向。有的教师身体不好,她主动分担他们的工作,帮助指导他们的学生。所里年轻教师常常说:“感谢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家。”
她的科研之路,也始终围绕“育人”展开。主持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90余篇高质量论文,开发的冲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被10多个国家使用,但她最骄傲的不是这些成果,而是“把科研带进课堂”。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编写的《现代管理数学方法》获评江苏省优秀教材;她指导学生开发数智国防冲突分析系统,还把这套系统带进西藏、新疆的30多所中小学,给孩子们讲国防知识:“要让科研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年过六旬的她,依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面对AI技术的兴起,她主动学习DeepSeek等工具,更新教案在课堂上对比AI和传统方法的优劣。她说:“AI能传递知识,但传递不了爱与责任,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价值。”
如今,徐海燕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成为高校教师传承她教育情怀的,有在企业成为骨干的,有投身国防事业的……每年校庆,她的办公室都会挤满回来“看妈妈”的学生,有人抱着她说:“老师,我现在也像您一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当这时,徐海燕的眼里总会泛起泪光:“这就是教师最幸福的时刻——你的爱,能变成别人的光。”
清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总能看到徐海燕挎着她的电脑包,步履轻快地走向教室、走向办公室。41年来,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教案写了一本又一本,头发从乌黑变成花白,却始终保持着“新兵”般的热忱。有人问她:“什么时候才停下?”她笑着指向教室方向:“只要还有学生需要,我就不会停。”
“教育无它,爱与榜样。”徐海燕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因爱而敬畏,故能终身学习;因爱而专注,故能心系学生;因爱而坚守,故能以身为范。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三尺讲台上,用日复一日的真诚与执着,点亮了无数学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