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8 10:41: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历史和现实表明,大抓基层才能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唤醒“先进细胞”,实现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大抓基层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体现着我们党百余年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逻辑,以及在解决矛盾中推动发展的实践逻辑。同时,大抓基层还是我们党的鲜明工作导向,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体现,是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路径,是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的时代选择。重视基层、强基固本,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工作导向、价值取向,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鲜明指向。
党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接地气,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宣传思想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大兴调研之风,让各项工作真正沉到基层、深到基层、落到基层,不断以主题教育的扎实成效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
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大抓基层,要求我们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宣传思想战线的干部要在认识上有高度,推进各项工作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夯实面上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支撑;在理念上要有深度,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确保民生实事项目接地气、得民心;在探索创新上要有力度,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积极创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载体,根据内容特点、受众群体、传播场景,有针对性地制作、推送具有特色的理论产品,真正把宣传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里。
增强实践自觉,深入调查研究。只有学好练精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对于宣传思想工作而言,我们要按照主题教育的要求,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去,要看“后院和角落”,不要只看“花瓶和盆景”。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通过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我们需要把握理论传播的规律、文艺创作的规律、电影制作生产的规律等。在探究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应对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了如指掌,才可以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遏制在萌芽。
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靶向发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着难和易的辩证关系,其中,“难”在于一段时期以来制约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数是囿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壁垒、物质技术保障的缺失,迟迟打不开局面的领域;“易”就是问题显而易见,通过点一点、带一带等方式就能得到有效解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统筹好远和近的关系。“近”意味着要着眼当下,破解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理论学习宣传中与基层干部群众需求存在隔阂,文化文艺、电影放映工作中群众体验效果需要提升等群众反复反映、反复出现的问题。“远”即立足长远,对现在尚未出现但有倾向性苗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把问题找准找实,分清难易、轻重缓急。当然,难和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出实招、解难题,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推进事业发展。
注重效果转化,务求提质增效。有的时候,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找出了一些问题,制定了不少举措,但实际效果却不大,依然还是理论研究不解渴、宣传阐释不解惑、文艺生产不解乏、文明创建不解压。究其原因,是我们做的各项工作没有在基层落地落实。因此,我们要始终关心基层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群众的思想认识状况,把我们要讲的与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突出效果导向,我们就得在“常”“长”两字上出实招,做到经常抓、长期抓,切实以主题教育为重要契机,对于既定的各项工作一天不放松地、大张旗鼓地抓下去,并认真总结梳理、提升提炼,把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为长期坚持的制度,进一步丰富制度供给,切实助推我省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通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吴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