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机械计量到智能感知
电能表“四级跳”,见证中国电力技术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6 09:42:21
本报记者 谢丹娜 王鑫
电是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万家灯火的背后,既有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也有一只只电能表在默默地计量。
“电能表作为电力系统中最基础且关键的计量设备,自诞生至今已跨越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它不仅记录了用电量的变化,更折射出电力工业乃至国家科技进步的脉络。”在江苏展区,苏电工匠、国网江苏电力营销服务中心五级专家程含渺用五款或粗笨或小巧的电表,为参观者演绎中国电力技术的百年发展史。
从“万国电表”到国产化起步
在程含渺看来,电能表的发展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从机械式到电子式再到智能化的跨越,深刻体现了中国电力计量技术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电能表的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直流电能表——安时计。1889年,德国人布勒泰制造出首块交流感应式电能表(弗拉里表),标志着电能计量进入交流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内使用的电能表全部依赖进口,型号繁杂、标准不一。1952年,上海华通开关厂仿制美国电表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单相电度表,成为中国电能表国产化的开端。1957年,在苏联技术援助下,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成功研制出DD1型电度表,这是我国首款自主定型的单相电能表。
从机械式到智能化
“一开始我们用的是感应式电能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线圈,依靠电磁来感应电压和电流,然后驱动铝盘转动,通过机械计度器显示电量。”程含渺说,这款机械感应式电能表和后来迭代的机电脉冲式电能表,里面都有铁芯比较重,需要进行轻量化改进。
随着技术发展,第三代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面世,采用电子技术,通过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实时模拟相乘,实现高精度计量和多种费率控制。“它很小很轻,缺点是形式没有标准化,也没有那么智能,所以就有了智能电能表。”
自2009年起,国家电网公司推动智能电表规模化应用。智能电表不仅具备高精度计量能力,还支持双向通信、远程费控、故障诊断等功能。“智能电表实现全覆盖,电力职工挨家挨户抄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程含渺说,智能电表作为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和智能用电最基础的单元,其核心科技已实现国产化,并引领着世界电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自从家里换上了智能电表,不用出门就可以在手机上交电费,特别方便,再也不用跑营业厅,更不会因为忘交电费而突然停电了。”听了程含渺的讲解,前来参观的重庆某厂退休工人杨师傅感慨,“技术越来越先进,国家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让电能表更加智慧
“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够,希望它能更智能一点,以后就会有这样一款电表,具备负荷智能分析功能的智慧电能表!”程含渺说,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电能表将不仅仅是简单的计量工具,而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他们团队通过采用模组化设计,实现负荷智能感知、充电桩管理、分布式光伏监测等功能,推动电能表向能源管理终端演进。
“用户可以在移动端查看家用电器的用电详情、节电建议、安全提醒等服务信息。”程含渺表示,智慧电能表本质上还属于智能电表,目前在南京、苏州等地进行了试点应用。
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机械式到智能化,电能表的演进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我国从计量大国向计量强国的迈进,也彰显了一代代电力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个小小的电表,浓缩了我们国家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技术进步!”来自重庆大学研二的王子睿同学参观后由衷地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