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自己作为方法
发布时间:2025-09-28 08:20:55
孙玉晔
日复一日,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循环键:每晚辅导孩子写作业到九点多,匆匆陪他们洗漱、讲绘本,常常接近十点才急忙关灯,安抚他们入睡。孩子睡了,我却躺在床上异常清醒,想想明天又将重演这一切,一种看不清未来的无力感油然而生。于是打开灯,再次翻开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什么是“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飚老师说:“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反复读着这句话入睡,天亮后,我拿起笔,尝试着书写每一天的生活。文字像一位沉默的老朋友,接纳我所有的倾诉,生活压力、育儿琐事在书写过程中渐渐沉淀为清晰的印记。而我也从被生活裹挟着前行,变为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建设者。
项飙老师多次强调要在“小世界”里具体地生活。对我而言,家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回一次老家。推开那扇熟悉的门,父亲在灶台边翻炒着自己种的小青菜,母亲洗好水果等着我们。饭后,我会检查他们有没有需要缴纳的燃气费、水费,下楼打几桶纯净水,查看电视信号是否正常,手机里有没有可疑的陌生来电……这些琐事平淡至极,却对年迈的父母至关重要。每回家一次,我就更理解项飙老师所说的“爱附近的具体的人,胜过爱远方的抽象概念。”真正的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件温暖而具体的小事中。
书中还提到“附近”的消失,很多人要么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要么迷失于遥远的宏大叙事,对身边的中间地带漠不关心。我告诉自己要有意识地重建自己的“附近”。清晨走进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看打太极的老人衣袂飘飘,或是一头扎进喧闹的早市,听着卖豆腐的大婶拖着长腔吆喝:“豆——腐——”。古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吧。”置身于菜市场,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让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穿梭在不同的摊位间,蹲下来挑选出水灵灵的蔬菜,路过卖海鲜的摊位,看鱼虾蟹在有限的空间里舞动着生命力,它们无不提醒着,万物不过沧海一粟。那些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在中午该买条鲫鱼炖汤,还是买斤卤豆腐,回家做盘小葱拌豆腐面前,变得不再紧迫。我渐渐学会在“附近”安顿自己,在看似庸常的节奏中,感受真实的生命脉动。
《把自己作为方法》给了我一种重新看待生活的眼光:生命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具体而微小的行动中:陪孩子读一本书,为父母打一桶水,去菜市场挑选当天的食材,记录下一天的疲惫……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是我们构筑意义的真实材料。在具体的生活中,我触摸到它的质地,也终于看清,未来并非模糊的远方,而在每一个“附近”的细节里静静生长,等我躬身,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