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读书清单
发布时间:2025-09-28 08:20:54
王婉若
九月,这个被称作“开学季”的月份,于我而言更像一场专属的阅读仪式——褪去夏日的浮躁,正好在微凉的晨光里翻开书页,让文字与季节的节奏慢慢重合。于是,我认真整理了一份九月读书清单,盼着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也能在书海中拾得满路芬芳。
最先列入清单的,是两部与“秋日意境”格外契合的文学作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早已在课本里读过片段,可总觉得该在真正的秋日里重读全篇,才算不负这份笔墨。他笔下的北平之秋,没有浓墨重彩的喧嚣,只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还有破壁腰中丛生的牵牛花、茶摊上慢悠悠的蝉鸣。这种细腻到骨子里的观察,让平凡的秋景有了温度与诗意。我想在某个清晨,就着窗外飘落的第一片梧桐叶读这篇散文,或许能更真切地读懂文人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味,也学着用更温柔的目光看待身边的寻常景致。
另一部文学作品是川端康成的《雪国》。虽书名叫“雪国”,可开篇那句“国境的长隧道抵到了底站,信号所旧式的铁皮屋顶出现在雪地里”,总让我联想到秋日向冬日过渡的静谧。川端康成的文字像蒙着一层薄雾,清淡却后劲绵长,他写艺伎驹子的纯粹与悲哀,写岛村对虚无美的追寻,每一笔都带着淡淡的怅惘。九月读《雪国》,恰好能在渐凉的天气里,沉下心来感受这种“物哀”之美,也思考关于孤独、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像秋日里渐渐稀疏的枝叶,虽有凋零的伤感,却也藏着对来年新生的期待。
除了文学作品,九月的读书计划里,我还特意加入了两本与“自我沉淀”相关的非虚构书籍。一本是梁漱溟先生的《朝话》,这本书收录的是他日常与学生的谈话记录,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平实感悟。比如他说“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在发挥生命的力量”,又说“读书要能应用,要能引发新的问题”,这些话像长辈的叮嘱,却比说教更有力量。九月是总结过往、规划未来的节点,读《朝话》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能帮我梳理内心的迷茫,找到做事的本心——不再纠结于“做得多快”,而是专注于“做得扎实”,就像秋日里的庄稼,慢慢生长,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另一本非虚构作品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用童话的形式讲透了成年人的心理困境,主人公蛤蟆先生从抑郁到自愈的过程,藏着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绪难题。我一直觉得,九月不仅是身体上“收心”的月份,更该是心理上“整理”的月份——把夏日里积累的焦虑、烦躁慢慢抚平,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日子。读这本书时,我打算备好笔记本,记下那些关于“自我疗愈”的思考:比如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如何学会“自我关怀”,就像给心灵做一次秋日的大扫除,把没用的“垃圾”清走,留下温暖与勇气。
最后,我还为自己留了一本“轻松读物”——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里全是关于食物、植物、日常琐事的随笔,比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比如“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人雅士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在秋日的午后喝一杯暖茶,不用费力气,却能感受到生活最本真的乐趣。我打算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几页,让这些可爱的文字伴着桂花香入眠,也提醒自己:再忙碌的日子,也别错过身边的小美好。
其实,列读书清单从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给自己一段与自己对话的时光。九月里,我想找一个靠窗的位置,把窗帘拉得半开,让阳光刚好落在书页上。读到感动处,就停下来写几句笔记;读到有趣处,就抬头看看窗外的落叶;读到困惑处,就放下书想一想——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毕竟,读书就像秋日播种,现在埋下的每一颗文字的种子,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