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中华秋沙鸭

发布时间:2025-09-28 08:20:54

《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左平 陈志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版)

精彩讲述我国所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本探索中国最顶级生态宝藏的权威指南,一部献给自然的壮美史诗。从神农架的原始秘境到武夷山的碧水丹山,从盐城滩涂的鹤舞翩翩到珠峰脚下的生命奇迹,作者以生动专业的笔触和美轮美奂的影像,系统展示了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与东方智慧。无论是自然爱好者、环保实践者,还是寻求深度人文旅行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窗,尽览华夏大地最富生命力的绿色奇迹。

五大连池保护区内有近50平方千米的湿地和20余平方千米的火山堰塞湖。这里水资源丰富,是大量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地,也是众多候鸟的迁徙停留地。

保护区内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鸭子。雄鸭头部后方长着长长的冠羽,像极了清朝官帽上的顶戴花翎。因胁羽上长有黑色鱼鳞状斑纹,故最早叫鳞胁秋沙鸭。鸟类学家发现其繁殖地在我国东北,为独有种,于是改名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在雁形目中,长有长冠羽的物种屈指可数,中华秋沙鸭可谓独领风骚。它们还长着形状特殊的鸟喙,呈鲜红色,尖而长,前端带钩,边缘长有锯齿。这种“角质伪齿”锯齿,可以帮助秋沙鸭牢牢地夹住猎物。

中华秋沙鸭属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1000多万年。中华秋沙鸭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也是地史时期的孑遗物种。它们在黑龙江流域繁殖,在南方的河流湿地越冬。江苏沿海是其重要的越冬地之一。中华秋沙鸭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其居住地周边的河水必须是流动的、清澈无污染的,而且要有充足的鱼虾,故有“河流生态的晴雨表”之称。

每年4月,中华秋沙鸭会从南方飞回出生地,在黑龙江流域的湖沼或长白山区的河流旁繁衍后代。它们会把巢筑在高大的树上,准确地说是在大树的树洞里,离地一般有10米高。每窝产卵10多枚,孵化率相当高。等到小鸭子们都出壳以后,雌鸭就会带领它们到地面上生活。为了生存,雏鸭必须从10米高的巢穴跳下去,小小年纪,开启人生第一跳。

6月,小鸭子开始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为秋天的迁徙做准备。小鸭子首先要学习的技能是捕鱼。中华秋沙鸭善于潜水,捕鱼时,它们先将头扎到水下观察,发现目标后即迅速潜入水中追捕。中华秋沙鸭的嘴窄且尖,前面带钩,两侧还有锯齿,猎物一旦被它们咬住,便无法逃脱。

秋沙鸭属是所有鸭科鸟类中最擅长潜水捕鱼的类群,其主要食物是各种鱼类。中华秋沙鸭可以在水中高速潜泳追击猎物,并且演化有多种捕食策略来应对不同的环境。在食物较丰富的地方,中华秋沙鸭会各自觅食,抢鱼的情况少有发生。而在水域较开阔、鱼群又较为分散的地方,它们则会团队合作、排成一线,合力驱赶鱼群,使其集中起来,方便捕食。中华秋沙鸭凭借着超高颜值和高效捕食策略,成为水域里的超级明星。

当前,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和繁殖地破碎化严重,部分区域已呈孤岛状。对中华秋沙鸭而言,最危险的并不是出生即“蹦极”,而是来自地面的种种威胁。尽管中华秋沙鸭一窝能孵出十几只,但物种的总体数量却在持续下降,目前全球总数不足3000只。

为了保护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我国已在其主要繁殖地设立了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等。中华秋沙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同时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

(选自《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