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传承新时代“三个精神”的“海安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8 08:21:07
冯婧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劳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扬。近年来,海安市总工会结合“开拓为先、自强不息”的青墩精神,“海纳百川、创新争先”的海安城市精神以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海安老区精神,在弘扬传承“三个精神”中探索出“海安路径”。
一、新时代弘扬传承“三个精神”的海安实践
海安是江海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劳动发展史是一部跨越六千年的史诗。目前,海安有各级劳模513人,其中全国劳模11人、省级劳模168人、南通市级劳模334人,各级技术能手工匠近万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海安涌现出一大批劳模典型,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创造出骄人业绩,展现出不同时期劳模的优秀品质。
一是依托思政课堂,在职工中弘扬“三个精神”。以“打造思政课堂、建设满意食堂”的“两堂”建设为抓手,开展“劳模工匠思政教师进企业到班组”工程。融合海安本土红色资源,与长三角苏南地区工会结对共建,拓展市内外劳模工匠思政教育基地资源。发挥职工思政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效应,丰富“海工大讲堂—劳模工匠课堂”内涵。将劳模工匠课堂列入年度市总工会全委会重点实事项目,通过“市级统筹、条块协同、企业主体”统筹推进。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针对“海工大讲堂—劳模工匠课堂”受众群体,采取“差异化、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建立“海工大讲堂—劳模工匠课堂”师资人才库,吸纳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技术骨干。针对全市产业工人,重点是党员职工、一线技术能手,采取“送教上门”服务,结合劳模工匠进班组宣讲、职工文艺轻骑兵、工会“8+X”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
二是依托劳动教育,在青少年中厚植“三个精神”。联合市教体局,在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聚焦新海安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专门实施“双课堂”劳动教育,获全国“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经典案例。立足“第一课堂”获新知。组织140名“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赴校园,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示范宣讲,举办专场宣讲120余场次。注重“第二课堂”强实践。积极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组织引导中小学生,开展寻访劳模、进工厂、到农田等特色主题劳动实践,实践体验干农活、学炒菜、做扎染。完善服务体系。
三是依托文化润心,在社会广泛弘扬传承“三个精神”。整合部门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区镇、系统工会,推动辖区内联盟示范企业“握指成拳”,通过“阵地共用、活动联办、以大带小”的形式,探索建立“1×10×N”“三个精神”直达基层思政矩阵。劳模工匠应邀当舞台主角。连续举办十届以弘扬“三个精神”为主题的劳动者大舞台活动,让劳模工匠登上海安春晚舞台,让更多的劳模工匠从幕后走向台前被社会大众“看见”。“工”作品“星光璀璨”。将“三个精神”融入“工”字文艺、视频作品创作中,小品《火花》、视频新作《一分钟的速度》、公益广告《车轮上的新家》等在全国获奖,近100件文艺作品在南通市级以上获奖。
二、当前在弘扬传承“三个精神”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三个精神”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营造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海安加大弘扬传承“三个精神”的力度,开展了“五进”(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机关)活动。在进企业中,少部分企业主存在“重安全、重技能,轻思想、轻教育”的思想,部分产业工人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影响活动的既定效果。
二是宣传教育创新性不够。海安针对职工、青少年开展了“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通过宣讲团、文艺轻骑兵等师资送教进基层。但基层存在着在职劳模工匠“工”“学”矛盾、“双进”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程式化、感染力不够等现象。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海安建立了“双进”宣讲团、职工艺术团、劳模工匠助企行志愿服务队等,但在整体计划、成员系统培训、队伍维护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制度。
三、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传承“三个精神”的培育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传承“三个精神”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着手。
一是加强劳模培育工程,打造礼遇关爱劳模工作品牌。加强“三个精神”主题思政引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会主动作为、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个精神”培育工作格局,以弘扬“三个精神”思政工作为引领,探索“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区镇”“学堂·思政·阅读”“三个精神”思政课。提升劳模工匠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劳模工匠示范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培养政治高素养、学习高能力、业务高水平、能说会讲的劳模工匠宣讲骨干。建立尊崇礼遇劳模关爱品牌。建立服务关爱劳模工匠劳动者“工”品牌,通过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帮扶、生活上关怀、精神上抚慰,积极打造“团圆圆梦”“就业圆梦”“关爱圆梦”“学历圆梦”等系列“圆梦·工”品牌,为劳模工匠“充电赋能”。
二是弘扬劳模示范效应,培育高素质产业大军。部门联动,加大培训。联合人社等部门,广泛持久地举办引领性劳动技能竞赛。加强产业工人大轮训,将弘扬传承“三个精神”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必修课。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劳模工匠实训基地、劳模工匠学院。上下联动,扩大宣传。建好劳模工匠展馆,吸纳产业工人、青少年群体、社会大众参观。发挥网上网下平台作用,以“三个精神”为主题,举办劳模工匠事迹巡讲,创作主题舞台剧、征集主题诗书画作品展,开展“寻访身边劳模工匠”优秀短视频评选。开辟融媒专栏《榜样的力量——我身边的劳模工匠》《致敬劳动者》节目,放大劳模工匠示范效应。接力传承,创新创造。围绕提高职工技术创新水平,深化“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创新创造,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器”和“蓄水池”作用,加快培育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
三是拓宽劳动育人路径,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以实践为基础,研发“1+N”主题课程。联合市教体局引导中小学研发聚焦劳动教育“1”,融合地方红色文化、非遗、文明实践等“N”个主题的劳动教育体系化课程,分层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以环境为翼,塑造劳动育人生态。依托各具特色的校内外环境,共同打造沉浸式劳动实践场所,注重劳动教育形式,打造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教体局,指导学校设计“分级式劳动周”,形成低中高年级差异化实践体系。组织青少年跟着农业劳模去耕种,到各行各业劳模工作场所、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去参观。以生活为本,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打破劳动教育时空边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如设计“假期劳动打卡”任务等假期实践清单,将劳动教育延伸至社会服务、职业体验日,实施“产教融合”,在产业园、工厂车间实习锻炼中感受工匠技艺。
(作者单位:海安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