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职工带着难题来揣着方案走
发布时间:2025-09-28 08:21:18
“没想到带着合同来听课,当场就弄明白了欠薪该怎么维权!”近日,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总工会“秦工业校”普法课堂上,山海关某机械公司职工老王攥着律师刚写好的维权流程图,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这个由区总工会联合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创新推出的普法课堂,以“服务嵌入式法治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普法“只讲不办”的困局,让法律宣传从课堂讲解直抵问题解决。
“车间法律诊所”:
课堂变身维权第一站
“大家看这张工伤认定书,缺少两个关键签章,直接影响后续理赔……”前不久,在山海关一家制造企业车间举办的“秦工业校”普法课堂上,律师举着一份职工带来的材料,边讲解《工伤保险条例》条款,边标注需要补充的内容。
不同于单纯的法条宣讲,课堂特设“即时问诊”环节,职工可以带着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伤认定书等材料现场咨询,律师“一对一”分析风险、评估诉求可行性。对于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案件(如工伤认定申请、社保补缴争议等),则当场受理、现场初审。工会干部现场同步对接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课堂受理—工会转办—人社介入”的快速响应链。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职工‘带着问题来,拿着方案走’,课堂就是服务的第一站。”
精准触达:
普法内容“对胃口”更“用得上”
“外卖小哥最常遇到的交通事故理赔,要注意这三个证据留存……”在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专场课堂上,律师结合真实案例,用短视频演示事故现场拍照技巧。山海关区总工会将“秦工业校”普法课堂的维权服务拆解为“阵地覆盖”与“群体精准”两大要义,让法律宣传既“看得见”又“对胃口”。
在阵地建设上,“秦工业校”以基层工会、工会驿站、职工之家、劳动争议调解室等作为开展维权服务的载体,把法律服务嵌入工会日常工作、职工生活场景,打破“维权不知找谁、咨询不知去哪”的窘境,实现法律服务“就近服务、即时响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课程,更让普法摆脱了“大水漫灌”:给教师、护士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职业侵权的界定,给制造业职工讲社保补缴的操作流程,给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讲交通事故处理的关键步骤。“以前听普法像听天书,现在讲的都是我们天天碰到的事。”外卖骑手小周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全链条协同:
从受理到解决的“闭环服务”
在普法课堂构建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中,工会扮演着“中枢”角色,精细统筹律师排班,确保每堂课既有专业对口的“讲解员”,又有熟悉流程的“受理员”;制定案件精准分流流程,根据案情与劳动监察、仲裁、法院等部门无缝衔接,实现课堂受理信息即时共享、部门接力处理;制定回访制度,指定专人担任“跟踪员”,形成“课堂受理—部门联动—全程跟踪—结果反馈”的闭环。同时,课堂现场开通案件受理“绿色通道”。
目前,“秦工业校”普法课堂已举办6期专场活动,解答劳动合同、工伤认定等咨询120余人次,发放法律宣传册300余份。这场法律宣传创新实践,正让越来越多的职工感受到“维权有路径、求助有回应”的踏实。山海关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普法课堂的覆盖范围,让工会法律服务更精准更高效,真正成为职工身边的“法律护航站”。
(《河北工人报》记者朱润胜 通讯员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