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大国工匠画像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他们,为大国工匠画像

——对话全国优秀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第一完成人

发布时间:2025-09-29 08:35:28

本报记者 谢丹娜 王鑫

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首次设置的全国职工“五小”成果展区,江苏7项优秀成果充分展现了我省基层职工的创新活力与智慧。这些成果背后都有怎样的创新故事?创新英雄心目中的大国工匠是什么模样?大会闭幕前夕,记者对话全国优秀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第一完成人。

“变电站应用我们的智能化低压电缆故障综合全感知预警技术,漏电故障判别准确率优于98.6%,判断时间缩短至0.01秒。”江苏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变电二次运检师陈昊在展位上为参观者讲解自己的创新成果。

低压电缆是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动脉血管,对于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以目视法为主的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低压电缆隐蔽性故障,一旦电缆起火、爆燃,将严重危及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作为一线工人,陈昊带领工作室团队历时9年,攻克了低压电缆故障全感知预警技术,提出差异化复合电流判据、复杂回路广义参考向量自同步法、多端口复杂回路自适应监测技术等。相关成果在多省市、多个行业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

“大国工匠拥有三个特质:精专,专业基础扎实,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现有技术;传承,以技术的星火相传为己任,勤于传授绝招给青年工匠。”陈昊表示,他将以大国工匠为榜样,持续钻研、勇于创新,同时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动产业工人向技能型人才转变,释放他们的创新创造潜能。

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职工陈向兵携主创的“一种超大吨位起重机伸缩液压缸用悬空式滑道爬升结构”亮相展区。“项目聚焦超大吨位起重机吊载能力受限的行业难题,创新固联式缸臂销互锁技术,有效缩减液压缸行程及长度,在伸缩装置重量大幅降低基础上驱动伸缩臂推力大大提升,实现整机轻量化;创新悬空滑道入轨爬升技术,降低滑道挠曲变形及入轨撞击阻力,提高爬升伸缩能力……”说起成果的创新点,陈向兵充满自信,“应用于全球第一吊XCA4000等超级起重机,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及首台套重大装备。”

这几天,陈向兵抓住难得的机会逛展,看到了许多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和不少自己仰慕的大国工匠交流讨教,获益良多。“大国工匠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就,每个工匠都展现出顶尖的技艺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精心雕刻每一件产品,诠释着对极致对完美的追求,是年轻一代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陈向兵说,大国工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善学会学、乐于创新,通过极致匠心专业专注推动行业发展,并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劳动精神。

“我心目中的大国工匠,是扎根于高端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是深厚理论知识的承载者,更是将抽象理论与复杂实际无缝对接的大师,是驱动应用层面的创新突破、知行合一的典范,也是真正把智慧变成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级工程师。”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李澄这样描述心中大国工匠的模样。

其实,李澄自己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劳模工匠,他是国家电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国网工匠,在配网数字化转型工作上深耕30余年,从一名电力设备调试人员成长为智能电网产品研发专家,领衔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57种智能电网产品,获得国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3项,取得授权专利58件。

此次,李澄展示了团队创新成果“分布式光伏一体化多模采集控制终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新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装机主体、出力主体。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的接入,给电网运行带来了潮流、电压、频率等多方面的安全挑战,亟需提升分布式能源系统能力。”李澄告诉记者,工作室研制出江苏首套符合调度“可靠、可控、可测、可调”接入标准的分布式电源采集控制终端,已在356个分布式光伏电站中进行了推广应用,累计接入光伏能源可调容量超1100MW,应用场站已全部具备参与电网柔性调节、网荷互动的能力。

江苏省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中电熊猫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工艺主管卞玉,从事石英晶体元器件设计制造18年,参与了多项省市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在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卞玉带来了创新成果“一种负压吸附夹具装置”,“在现有镀膜工序下片过程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的一个负压吸附夹具装置,解决下片过程中打开夹具盖板时晶片吸附在夹具上的问题,同时去除夹具上的颗粒杂质。”他介绍说,成果在提升石英晶体加工制程的劳动生产率及品质方面成效显著,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国工匠是一群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技术技能大师。我们要向大国工匠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精益求精,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卞玉诚挚地说。

“大家都知道,配电网将电力送往千家万户,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关系到经济和民生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多山地区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影响,动植物资源丰富,电力设备的凝露和腐蚀问题非常突出,配电网绝缘化水平和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我们聚焦这一痛点,耗时5年攻关,找到一把破局的‘钥匙’。”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研发团队成员王润治,在大会上路演创新成果“二次便携式防凝露喷涂装备”。

这把“钥匙”,就是“材料+装备”的双核创新,即纳米“液态铠甲”和智能装备矩阵,“在2019年起步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手持喷涂;但到2023年、2024年,我们研发的无人机轻量化喷涂吊舱已经可以突破死角难题;而今年的最新版,已经可以实现裸露点自动识别和喷头跟踪瞄准,狭小区域也能一键贯通!”

2025年,该团队研发了集成多光谱成像与边缘智能计算技术,研制了轻型360°立体喷涂装置吊舱和智能化视觉喷控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裸露点缺陷识别—路径规划—精准喷涂”的全流程闭环,在电力设备绝缘防腐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报告证明:我们从跟跑者成为了领跑者!从政策和电网本体防腐防潮、延长使用寿命、改善施工工艺等方面判断,市场前景可达50亿元。”

项目负责人陈思汉告诉记者,在展会上看到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非常自豪。同时,目睹了大国工匠的风采,与何光华、赵大坪等大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到社会对工匠人才的关注和尊重,倍感光荣、备受鼓舞。自己将立足岗位,深入钻研,努力追赶大国工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