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光”进校园,共绘技能报国图景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示范性宣讲活动(宝应专场)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0 08:36:55
本报通讯员 高云
9月29日下午,“追光”——“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示范性宣讲活动(宝应专场)在宝应县职业教育集团启幕。本场宣讲活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江苏省总工会主办,扬州市总工会承办,通过新华网客户端全程网络直播,吸引近50万网友在线观看,共同赴一场匠心传承的“追光之约”。
随着宣讲环节开启,劳模工匠们以故事为笔、以经历为墨,将“三种精神”娓娓道来。全国劳动模范、乱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莫元花带来的情景宣讲《匠心针传 锦绣路远》,率先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莫元花坦言,为掌握“劈丝”核心技艺,她曾每天苦练15小时以上,将一根丝线从2丝劈至肉眼难辨的128丝;为绣好《蒙娜丽莎》,没有绘画基础的她靠临摹、摸骨骼结构揣摩人物,用1800万针、两年时光让“神秘微笑”跃然布上。而更动人的是她的“传艺之心”:创办免费培训班、联合职校开中专班、开展网络教学,带动全县近4000名绣娘就业,残疾学员吴学莲更靠刺绣实现年入5万+的脱贫奇迹。“从父亲2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如今远销20多国的中国级乱针绣文化产业园,这根针绣出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莫元花的讲述中,满是对技艺的敬畏与对家乡的深情。
科技领域的“双劳模”组合则展现了团队创新的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扬州晨化新材料研发部部长房连顺,与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公司品技部部长毕继辉,以《创新引擎 质造未来》为主题展开集合型演讲。毕继辉分享了自己从“门外汉”质检员到“首席质量官”的蜕变:为攻克聚醚胺检测难关,白天请教老师傅、晚上总结反思,最终建立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主导将成品检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房连顺则讲述了团队打破技术垄断的故事:面对大分子量聚醚需求,带领团队筛选数百种催化剂、历经两年数百次失败,将PPM级双金属催化剂成功工业化;推动公司与20余所高校合作,获43项发明专利,15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创新不是孤军奋战,是集体智慧的碰撞。”两人的话语,让在场学子深刻理解“科技兴企”的真谛。
从实验室到田野,扬州市劳动模范、宝应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兵的“微访谈”《稻浪里的领跑者》,展现了“新农人”的科技担当。“师徒档”的分享则传递了技艺传承的温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杨从银,与宝应职教应届毕业生、公司员工朱文涛,以《微光·匠星·璀璨》讲述“隐形师徒”的故事。朱文涛说,自己刚入职时,是杨从银编写的《高速铜缆绝缘生产线操作法》和塑封设备指导卡帮他快速上手,“虽未谋面,却每天跟着‘隐形师傅’学习”。而杨从银则回忆起37岁备战全国技能竞赛的经历:白天工作、晚上在拉丝车间训练,睡前背诵理论,最终斩获冠军;为打破铁路信号电缆进口垄断,他攻克“水电容精确度”难题,将误差从±1.5PF降至±0.8PF,让“杨氏操作法”在全国推广。“宝胜造就了我,我要做点燃更多人的火种。”杨从银已培养30余名高技能人才,而朱文涛的成长,正是“微光汇聚成星河”的生动写照。
作为宝应职教2008届毕业生,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百康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师朱兆明,以“学长”身份带来“匠心接力”分享。他坦言,中职三年的学习为自己打下坚实基础,入职后10年里,他坚持“下班即上课”,考取电工、钳工等证书,攻读专科与本科,最终手握19项专利。“不必因选择职教焦虑,技能成才同样能绽放光彩!”他的经历,为在场学子注入“技能报国”的信心。
活动尾声,全国劳动模范、宝应县劳动模范协会会长李永政宣读《争做追梦人 建功新时代》倡议书,号召青年“做信仰坚定的追光者、匠心传承的发光体、创新实践的先锋队”。
此次“追光”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次劳模精神与青年理想的深度对话。未来,扬州将持续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长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更多青年在“追光”中成为“发光者”,用技能点亮青春,以实干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