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东林书院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访东林书院

发布时间:2025-10-11 08:35:42

魏福春

参观东林书院,本不在这次无锡之行的计划中,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喜。这得从前一天的傍晚说起。那个下午,我们一路走马观花,由南长街至清名桥,再到南禅寺,而后在南禅寺打车回酒店。途中一个路口等待绿灯时,司机指着前面说:这是无锡闹市区,崇安寺就在里面。

第二天上午看看还有时间,查了下往崇安寺的路线,不远,车费8元左右。问妻子,她说好。于是早早退了房,打车来到崇安寺,想不到崇安寺没有寺,只有路口竖着的一个高大的牌楼,里面是崇安雅集,这是一个集市,而且空空荡荡——尚未到营业时间。

我们夫妇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问一旁的保安,附近有什么旅游景点。说有南禅寺。南禅寺已去过。再问,保安摇头,他不清楚。好在有手机,随即上网查,一眼看到了东林书院,车程仅一公里。

东林书院早有耳闻,可惜几次来无锡都错过了。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为学者杨时(号龟山,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讲学的地方。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形成了东林学派。

书院门面不大,门楣匾额“东林书院”为陆定一敬题。砖石铺就的通道也不宽敞,走过东林庵(现为璟鲤茶宴)和东林射圃,眼前出现一个不大的庭院,树木葱郁,山石堆叠,古朴浑厚,还有片小竹林,处处透着江南古典园林的雅致、秀美。地上有一块“三公祠”石头,上有文字介绍: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为东林山长、无锡高世泰捐资营构,其功用为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曾樱,以及无锡知县、峡江林宰三人。他们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为书院修复、道南祠保护以及东林学者后裔免受阉党迫害等事,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且保护有功,深受地方人民爱戴。

走出院门,是一个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的游廊,游廊蜿蜒,与多处房屋相连。游廊的一边是一池碧水,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伸入水中,水面平静无波,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粼粼波光。池的一旁有假山,假山下有小石板桥,一排红衣女子正手持扇子迈着轻盈的舞步走下桥来,小桥的前方有位男子在拍摄。

碧水古亭,红衣彩扇,可谓东林书院的又一景观。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心鉴斋等建筑。也许是炎热天气,又非节假日,书院游人鲜见,我们得以悠然信步。

“洛闽中枢”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和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洛”,指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洛学” 。“闽”指福建朱熹的“闽学”。杨时是二程的高足,他将洛学南传,朱熹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成为闽学的鼻祖以及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的主要讲学之所,“丽泽”语出《易·兑》,取“两泽相丽,互相滋益”之意;依庸堂依庸二字取自《中庸》,寓意为人做事要平和中正且持之以恒。依庸堂前悬挂着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燕居庙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始建,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

天气着实太热,如此优哉游哉,前胸后背,衣服也已是汗迹斑驳。回到丽泽堂补水,休息。这里两旁各有几排桌椅,尤其是阵阵穿堂风,柔和而又凉爽。

小憩后我们接着游览了佑文翊运、晚翠山房、碑廊……身上的T恤湿了干,干了湿,却是不虚此行,心满意足。

午饭在东林书院里用的,就是那家璟鲤茶宴。想不到刚过11点,包间、大堂业已满座,服务员指向对面说:那里有空位,也是我们家的。对面就一个大厅,一张长桌,几张小桌,可以用“简陋”二字形容。不由得想,书院里游客稀少,怎么就客满了呢?想来古老的东林书院,已然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